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历史探究式教育
杂志文章正文
历史探究式教育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9        返回列表

周凤影

时下,经济一日千里,信息瞬息万变,我国要在汹涌澎湃的竞争潮流中坚如磐石,必须依靠“敢于为先”的人才,造就创新人才是时代的召唤。创新人才的培养源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的主旋律应是探究式教育。毫无疑问,历史探究式教育应成为我国当前历史教学的一大亮点。

内涵

历史探究式教育是指人类具有探究未知世界和超越现有事物的潜能,即探究的潜能,这种潜在的能力要通过开发才能变成现实的能力,探究式教育是开发这种探究潜能的重要途径。笔者认为,历史探究式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历史探究意识,历史探究思维能力为主,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教育;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主动地进行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地分析、综合、反思体验、提炼概括等多样的历史思维活动,达到提高认识、获得新知、培养能力、增加体验的过程。

重要条件

历史探究式教育的重要条件是问题意识。历史探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对历史问题困惑的解决。笔者认为历史探究式教育的实质是以历史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历史问题教育的实施,就是历史探究式教育的启动。实践中问题意识的确立,对历史探究式教育有重要影响,因此要特别注重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何为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历史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组织形式

1、递进探究。递进探究是围绕一个历史主体,展开成若干层次,将历史主体逐步推进,环环相扣,步步深化。有两个操作要领,—是对探究的具体历史问题,由简到繁分层展开;二是探究的过程由易到难,从理性到实践地分析。例如,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学生首先要知道抗日战争胜利的标志和日本无条件投降,然后通过对相关史实的收集、分析及表达,探究抗日战争胜利的国际国内背景。在此基础上,可用纵向对比的方法,结合近代中国积贫积弱的历史,探究抗日战争作为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对列强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的意义,体会出它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的意义。还可进一步针对日本前首相参拜靖国神社问题,结合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和损失展开探究,提高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观察现实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并列探究。并列探究是围绕一个历史主题向外扩展,开展与历史主题相关内容的探究。既可以是与历史主题之间并列的、独立的、不存在顺序先后和逻辑关系的内容,也可以是由主题引发的辐射性的内容,还可以是仅仅在这一历史主题活动中新发现的与历史主题没有联系的内容。例如,理解“科举制”,可以探究科举制是隋唐时期中国人对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重大贡献;也可探究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辉煌成就之一;可以探究科举制是西方近代文官制度的渊源所在;还可以探究科举制是政治的开放、是人仕途的开放。训练学生思维的扩散性、灵活性和敏锐性。

3、分解探究。分解探究是确定一个历史主题后,将其分解成若干个分问题,然后继续将分问题分为子问题。历史主题、分问题、子问题之间有一定的逻辑关系,子问题的解决是为了分问题的解决,分问题的解决是为了历史主题的解决,但分问题与子问题之间又是相对独立的。例如,探究“闭关政策”,可分解为闭关政策的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闭关原因又可分解为:自然经济造成清朝统治者故步自封;中国的封建社会已处于“衰弊陵夷之际”,清朝统治者害怕会“滋扰生事”,推翻他的统治。闭关影响可分解为正反两个方面,正面的是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反面又可分解两个问题,一是使中国丢掉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二是不能同外国进行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交流。分解探究使学生认识到“闭关锁国”最终导致丧权辱国。

主体价值

1、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历史探究式教育的过程通常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实际历史问题展开,以解决和表达、交流历史问题为结束。通过认真的梳理、比较、总结,使得学生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养成思考的习惯,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由于归纳、分析、综合所探究的问题,大大增强了解决问题地能力。对探究中出现的新问题,还可能有效辐射,从而会产生更新、更全面的思考,在深入探究中,对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并能围绕问题主动开展自主学习,最终把问题解决得更全面、更透彻、更清晰,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日俱增。

2、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由于探究教育具有开放性,使得探究问题时,要遇到许多新知识、新资料,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首先学生要会对历史知识进行合理取舍,从实际出发,收集、采用有效的历史知识,对历史知识的处理必须有事实根据或理论依据,必须符合科学原理和事物发展的规律,把这些知识进行整合来解决问题。这个归纳、整理的过程,是个严谨的过程。其次学会理论知识与现实进行有机的联系,对所涉及的历史问题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机的结合,进一步增强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分析能力,保证对所有的问题能理解透彻。这更是一个细微、准确的对接,是一个严谨的结合。

3、促使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探究式教育的显著特点是综合性,不仅需要个体综合性的知识和实际能力,还必须从现代社会发展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具备的基本素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都是人们合作的结果,探究的过程更关注学生彼此间的合作和交流,学生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必须与不同的对象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分享其他同学的探究信息和创意;必须与教师合作,认真接受教师的建议,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沿着正确的方向完成任务;还可与不同的课程相关者进行接触,进行调研、访谈、咨询等等。可以说,没有合作,就没有探究的成功。

4、促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世界所做出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是以科学的思维方法为基础的,思维能力的高低取决于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养成。许多有杰出创造成果的人们都认为,对于思维而言,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是必须的。没有科学的思维方法思维就难以很好地发挥作用。在历史探究式教育的过程中,多种科学思维方法经常使用,长期得到锻炼,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理解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得以完善和发展。

(作者单位:河北威县章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