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校长的喜好对学校发展的影响
杂志文章正文
校长的喜好对学校发展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2        返回列表

王春雁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校长水平的高低、素质的好坏,对一所学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校长又是一个普通的人,人的各种情感和思维同样在其身上有着普遍的表现,他们也具有一般人的兴趣爱好。实践表明,校长的个人喜好将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牵引学校的发展方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对于学校,校长已不单单再是一个学校教育个体,其言行也不单是教育个体的言行,而是代表学校,彰显学校,并反映出学校的价值走向和教师的群体意识。因此,校长的喜好已不是个人的事情,牵涉的也不仅仅是个人的利益,它已和学校的发展融为一体,并在学校主流发展的同时,牵引和制约着学校发展的方向。如果说学校的发展犹如奔流向前的小河,汹涌的流势则昭示着学校发展的方向,校长的喜好则如同河道两旁的导流之渠,时刻牵引和制约小河的流势与走向。一般说来,校长的个人喜好只要符合学校的发展需求,与学校发展趋向同步时,就会产生和谐共振,积极推动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相反,如果校长的个人喜好与学校的发展需求不一致或有悖于学校的态势和精神时,那么就会产生摩擦或干扰,制约或阻碍学校的正常发展。

渗透学校的文化氛围

一个学校的发展,关键因素是学校文化,而且是多种文化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学校文化,并由此而形成一种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学校主流文化构建的摇篮里,师生的个性追求和精神风貌得以纯情地展示,学校的发展在文化的承载与催生下得以迅速地推进。而校长的喜好中不乏文化爱好的因子,由于校长的特殊角色,其文化喜好潜质将无疑渗透到学校进而形成公众文化氛围,并左右着学校群体文化价值的取向与实现。如果校长的文化喜好的因子格调高雅且符合学校发展特点,就有利于学校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如果校长的文化喜好因子低俗粗劣,缺少正气与追求,则将削弱学校的文化氛围,抑制师生努力进取的热情,影响学校向前迈进。

同化学校的师生喜好

有什么样的元帅,就会有什么样的士兵。同样,有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师生。事实上,校长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将直接影响到学校师生,校长的个人喜好更成为师生的效仿与示范。就这样,师生原有的兴趣爱好便日益被同化,于是,校长的个人喜好就几乎变成了学校的喜好。经常听到一些老师私下闲谈,我跟喜爱喝酒的校长学会了喝酒,跟喜爱打牌的校长学会了赌博,跟喜爱歌舞的校长学会了唱歌,跟喜爱教育科研的校长学会了写文章,等等。如今看来,这些虽是戏言,却又不无道理。的确,校长的喜好无疑会潜移默化施加给师生,并通过师生影响整个学校。

为了保证校长的个人喜好从正面积极而有效地促进学校的发展,校长在选择与把握自身的喜好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方向性原则。校长决定着学校的发展。因此,校长的个人喜好必须适应学校的发展潮流,必须体现学校的主流方向。显然,校长的个人喜好理应是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否则,即使是校长难以割舍的喜好,只要与学校文化建设与发展方向不协调不一致,也是不宜的。

二是普适性原则。校长的个人喜好应融入学校正常运营健康发展的洪流,对于教师群体应有广泛的号召精神与强大的凝聚力量。它要求校长的个人喜好不但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还要有较高的从众导向效能,从而让教师群体因校长的个人喜好影响而形成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集体爱好行动和大家的共同追求。

三是求精性原则。校长首先作为一个自然人,当然具有个人的性格特点与文化品质,也会拥有多种个人喜好,同时,校长又是一个学校的首脑,在某种程度上又代表一所学校,因此,这就决定了校长的喜好不能随心所欲,而应根据学校发展的特点做出精心的取舍,让那些既能体现个体价值又能彰显学校集体利益的个人喜好保留下来,而对于有些虽能符合个人心愿却会影响和制约学校集体发展的个人喜好则要力持放弃的态度,即使是自己“所爱”也要忍痛把它割下来。

四是适度性原则。不管校长的个人喜好怎样适宜,不管其喜好对学校的作用多大,校长个人的喜好必须讲究适度,适可而止。过则工作重心偏移,“喧宾夺主”。因为校长的个人喜好毕竟是属于个人的,不能盲目扩大和无限张扬,它远远不能代替学校的文化主流与发展方向,最多只能在融合、辅助与牵引中推进学校的发展。

校长在学校管理中,只要明确学校的发展目标,妥善把握和处理个人的喜好,深入挖掘和利用个人喜好中一切积极的有利因素,就一定能有效推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