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教育不应是经济刺激的“配角”
杂志文章正文
教育不应是经济刺激的“配角”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6        返回列表

李长安

当前,为了遏制经济增长减缓的势头,政府密集出台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其中,教育作为最基本的民生工程,加大对教育领域的各项投资,将在保持经济增长、维护基本民生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现代经济理论已经证明,主要由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远远大于物质资本的贡献。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教育形成的人力资本是经济保持长期增长的最大引擎。目前,发达国家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75%以上。相比之下,中国的这一比例仅为35%左右。因此,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形成更多的人力资本,不但符合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要求,也是当前经济保增长的迫切需要。

其次,对教育进行投资,可以提高劳动者的收入水平。现在我国普遍存在着“低素质、低收入,高素质、高收入”的现象。而农村地区是受教育程度低下的一大“洼地”,低收入又制约农民消费能力提高。这已经成为抑制经济增长的最大瓶颈。

最后,扩大教育还能够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一方面,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就业适应性,增强他们抵御失业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教育以及培训的扩展能延缓就业压力的冲击。延长对新增劳动力、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的教育培训年限,推迟他们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时间,能形成劳动力市场的“蓄水池”,从而发挥教育和培训对劳动力“削峰填谷”的作用。

正因如此,发达国家在应对金融危机的各种经济刺激计划中,都不约而同地把投资教育作为尽早摆脱经济困境的良方。

相比之下,我国的经济刺激计划对教育的关注则显得相对薄弱。比如,在4万亿元投资中,经过调整后分配到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的只有1500亿元,仅占总额的3.75%,而真正能够落实到教育领域的经费少之又少。与此同时,我国教育经费不足,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师资水平低下、校舍不足、设施落后的问题十分突出。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未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而据教育部统计,2007年,全国普通中小学危房面积仍有3358万平方米,占普通中小学校舍面积总数的2.48%,其中90%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农村。有关专家测算,仅仅为了实现区域义务教育的均衡化,资金缺口就达到上万亿元。

要扭转这种局面,首先是从认识领域做起。不少人错误地认为,教育是“长线投资”,短时间似乎起不到刺激经济的作用。这完全是误解。正如上面分析的那样,投资教育不但对经济的长期增长至关重要,对短期的经济刺激作用也十分明显。在教育的投资方向上,可以重点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的更新、互联网的普及、各种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机构的设立等方面。

因此,既然投资教育能够成为遏制经济减缓的良方,那么在整个经济刺激计划中,教育就不应该是“配角”,而应该尽早成为重点投资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