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课堂过程的缺失性行为及其矫正
杂志文章正文
课堂过程的缺失性行为及其矫正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6        返回列表

史献计

加涅(Robot M·Cagne)认为“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环境因素通常是指“在家庭、地理环境、学校和各种社会环境中的事件”,从学校这个层面上来看,学生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与之相联系的学校文化氛围及其相关事件。课堂教学是影响学生学习的极其重要因素,因此,课堂教学行为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效果。本文拟结合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分析缺失性行为。

忽视学生学习动机,教师唱独角戏

教学实践中,大多数教师都默认“学生只要有了学习需要就好办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却忽视学生的存在,只顾自己把教学内容淋漓尽致地发挥,不顾学生的反应如何,我行我素地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去进行。虽然教师引经据典、深入浅出、有条有理,但学生却满脸茫然。这种情况下,学生无论有多么强烈的学习需要,也无济于事。“经坛”式的“一言堂”“独角戏”使学生学习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生心理渴求将会逐步消失。另外一种现象是,有些教师将任务动机过分强化,这样反而使诱因动机和成就动机弱化了,也使得教学行为存在缺失,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教学效率下降。矫正措施:

1.让学生了解具体的学习目标,建立一种面对学习结果的行为预期,并且在学生达成预期后,给予成功愉悦的强化。具体学习目标的确定应当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要求,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

2.充分研究学生的兴趣和心理需要,以此作为联结点,激发动机。学生的心理需求需要教师用心去体会与研究。例如,有些学生对新奇的感兴趣,有些学生对惊异事物感兴趣,有些学生对复杂的东西感兴趣,有的学生喜欢解决有矛盾的问题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心理需要选择恰当的事实、事例、实验等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要留有余地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与思考,学生会在探索与思考过程中获得心理满足。

3.充分运用未知知识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布鲁纳认为,当人们接触不明事物或未完成的事态时,就会产生好奇心。在这种好奇心驱驶下,学生探索未知的过程中可以获得满足感。由于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比较高,学生所掌握的信息量的多寡,教师有可能不是很清楚,因此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学生的信息量进行分析与研究,需要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了解其对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掌握情况,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知识和信息占有的情况设计不同的教学模式,从不同角度去引入与阐述,尽量避开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知识。

4.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唱独角戏,学生的自主性就会丧失,学生对教学活动的主人翁意识不强,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如果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作为主体,学生就会进行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追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发现自主性得到发挥的学生,即便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他们也能够勇于向他人质疑、请教。新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创造了氛围,作为教师应当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活动,使物理教学活动成为双向交流和驱动的过程,尊重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尊重和保证他们的独立性和差异性。尤其对所谓的“差生”更应当尊重与理解,他们的“差”也许是因为我们的教学方式不当引起的。另外在教学内容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选择上,也应当发挥学生自主性,将学生迫切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入课堂。

5.灵活机动地调适动机强度,使学生能够始终保持适度的动机水平。布鲁纳认为过度的动机刺激会使学习者“心意丧失均衡”而导致“知性冲突微弱,内部动机不能充分地激发起来”。如在外部动机方面,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影响,对分数的追求而使动机强度过分强烈,使学生思维效率明显下降。再如,从任务动机角度来看,有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把一些难懂、难理解的问题过度夸张,教师的本意是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有足够的思想准备,结果反而引起学生的恐慌,将学习任务置于一旁,而在思考自己是不是很“笨”。因此,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设计适合学生心理需要的行为目标。

过分注重教学手段与方法的运用

从学习学的角度来看,学习的领会阶段包括学习主体对刺激的注意和知觉。教师的任务就是引导注意和指导知觉选择,施给合理的刺激,以便强调所呈现刺激的区别性特征,即要突出学生将要在短时记忆中存贮和加工的那些特征。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对教学设计中的刺激方式和强度做了一些片面的、极端的处理,尤其在一些多媒体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肆意扩增信息量,并将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修饰性画面做得过于华丽奇特,使得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确定度过高。布鲁纳说:“信息的确定性过高使学习者一开始就挨近不了,经不起过强的均衡丧失,而使学习者弃之不顾了。”因此,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要求水准”,使“信息的不确定程度”达到最佳水平。为了达到其改善这种教学状态达到相应效果,提出以下几点教学矫正措施:

1.认清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形成的关系。教学无论采用什么方法与手段,其根本目的是使学习者通过教师的教学掌握相应的知识,通过有关知识的掌握形成相关能力。手段与方法起着桥梁作用,而不是目的。因此,教学手段与方法的选择应当以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所教知识的难易程度来综合考虑,而不是以教师教的情况和教师自我感觉为标准。

2.认清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信息量的关系。任何教学媒体都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学生在学习过程获取信息、存贮信息、加工信息不是以信息量的多少来衡量的,是从有用角度去考虑的。学生获取的信息只要能够解决当前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有效信息,而不必事无具细地告诉学生。有些信息要由学生自己根据其掌握的信息通过信息加工的方式形成新的信息,即实现创新。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媒体对学生刺激强度问题,声、形、图文并茂等感观的刺激对学生的吸引只是短暂的,新鲜感一过也就无兴趣了。我们要注意理性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有机结合,让学生通过思维活动增强学习效果的提高。

3.认真研究信息的不确定度问题。学生学习到底需要多强刺激才能接收与适应,目前还没有找到相关的理论来进行解决。但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经验来进行模糊确定。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实践来积累经验,将一些教学素材以学生能够接收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以最佳“信息的不确定度”来设计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

4.认真研究学生与所要教授的教学内容。各类学校的生源状况不同,但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来看,高中课程

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无论基础与学习能力情况如何,都要让学生通过相应学科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有所提高,在过程与方法方面能够迁移到生活与工作中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有所改变,形成科学人生观。比较恰当的做法是分析学生特点,了解学生学习需求,根据所教授的知识内容和学习状态与特点来进行教学设计,使信息传输量保持在学生能够承受的范围内。

注重教法研究,忽视学法指导

从学习学角度来看,学习的获得阶段,学习主体将知识进行编码并存贮到大脑中,这是将信息从短时记忆转换到长时记忆的过程。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将“教”的方法和途径设计得详尽透彻,而忽略了有关对学生学习的指导,这是为“教”而教的典型表现。改善这种教学缺失的方法是以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为指导把学法研究放在教法研究之前进行。作为学科教师不仅要懂得所教学科的知识,还应当学习一些学习理论,用学习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要比单纯研究学科教学法来得更切合现代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的教学是为了学生而进行的,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是由学习的主体特征来决定的,但作为教师,我们要研究学习理论,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之下进行得更加顺利与流畅。其次,教师要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经验提炼形成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导策略,为学生提供应有的学习方法指导。

过量练习以提高解题能力,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由于社会背景的影响,对于普通高中来说,学生的“学习终端”显示是高考成绩,因此在教学实际过程中,许多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通过大量练习来训练学生的解题能力。学生谈到学习就谈“这道题你做了没有”、“老师这道题怎么解”等,而不见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思想、方法与过程进行科学的思考与分析。从教学实践来看,练习强度过大、方式重复无疑会大大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使学生的学习效率降低,因而就会产生一批“差生”。事实上,许多练习题都是一些简单的机械重复,没有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教学需要改变这种状况。

从学习学角度来看,学习需要通过练习的方式来达到掌握的目的,但如果把学科知识的学习仅变成习题的解答研究,就违背课程设计的要求了。科学的练习方式和强度能够对经过编码存贮的知识进行有效的增强和巩固。因此,教学质量的提高要运用科学的训练方式进行,通过一些典型问题的研究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观念。

教学情境单一,使学生迁移困难

从学习角度来看,在学习的概括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正确地将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在新的情境中加以应用,并形成新的知识或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有些教师在平时教学实际中设计的教学情境缺乏新颖性,往往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心理疲惫,或者设计的教学情境缺乏铺垫和过渡,使学生感到迁移艰难、力不从心。要使学生能够形成迁移能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训练学生在不同情境下对共同要素的提取和概括能力。例如,力的概念的形成可以从生活实例、生产过程、科学研究过程、社会现象等环境中,让学生体验力的本质特点,由学生自己进行概括总结,提取有效信息,最终抽象出力的概念。然后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其形成的信息资源,进行融会贯通,解决不同情境下诸多具体问题。

2.克服学习定势的消极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克服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头脑僵化呆板、情境变化时缺乏灵活性的问题,指导学生善于透过“貌合”抓住“神离”的本质。例如,在物理学科中对功与能量的问题,要解决的功的概念与功的计算,其中涉及到恒力的功、变力的功、耗散力的功与保守力的功,能量涉及到动能、势能(重力势、弹性势能、分子势能、电势能等)、机械能、内能(含热的有关问题)、电能、光能、化学能等这些能量的转化与转移与什么样力相联系,让学生通过比较与研究,理解功与能的本质。

3.在教学中训练求异思维、求同思维能力,从辐射思维和聚敛思维角度训练学生的思维训练有效性与敏捷程度,通过“举一反三”达到“九九归一”的目标。例如,上述功和能的关系问题的剖析,使学生掌握这一类问题的处理方法与手段,又不致使学生形成定势,而使问题解决陷入困境。

反馈方式与时机欠当,错失巩固强化时机,形成学习缺陷

反馈是学习活动的重要环节,与引发新的学习行为紧密关联,它通过强化过程而发生。教师的任务就是以信息反馈的形式向学生提供人为的强化诱导行为,以促进学习活动深入进行。在教学实践中,反馈的强化作用仍未被某些教师所充分重视,有不少教师仅以一个“对”或“错”以及轻描淡写的共性作业讲评作为反馈的全部,甚至有时在大量练习操练时连及时批改作业的基本要求都难以实现,更不用说反馈的个性化和针对性,这样就严重地削弱了反馈阶段在学习活动中的强化功能,有时会使学生的学习陷入困境,形成学习障碍。矫正这种教学缺失行为的基本方法是:

1.丰富反馈的形式与方式。反馈不仅可以通过“对”“错”“正确”和“不正确”等词汇来表达。从反馈的形式上看,可以通过总结、概念、陈述以及自我评价和群体评价(伙伴间的相互评价)等方式进行:从手段上讲,可以是谈话、交流、活动、行为观察、笔试、实验等方式进行;反馈的目的是为了矫正学生中存在的缺陷,而不应当是标定性评价,另一方面反馈也是矫正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的手段之一。因此,反馈不仅是对学生的评价,教师也应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与评价,并找到矫正措施。

2.注重反馈的时机把握。及时反馈可以借助存贮的印象有效增强学习效果,对学生的提问、讨论、作业、检测和其他学习行为都要及时做出反馈。时机把握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目前还没有理论上的阐述,我们可能通过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理论,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3.培养学生的自我反馈能力,突出反馈的个性化和主动性。我们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典型错误建立档案,要求学生自己根据自身特点探究形成学习缺陷的原因,要求学生同样的错误不要屡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