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制度之美,美在何处?
杂志文章正文
制度之美,美在何处?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陈兴杰

翔宇教育集团总校长卢志文在《文化,在制度管不着的地方起作用》一文中说:“好的制度往往是简约的,好的管理常常是简单的。最高境界的管理,却不见管理。制度是团队坚韧的构架,离开文化的润泽,却极易成为一口越补越漏的锅。”

一谈学校管理,总是绕不开制度的屏障。但是,在我们平时所谓的制度管理中,常常重“管”少“理”。一旦“管不住”的时候就急忙采取“堵”和“补”。结果就一个字——“漏”。曾听说一所学校刚换了领导,学校教师本来在请销假和上下班的签到上并没有什么大问题。教师事假每天扣8元,病假每天扣6元,上班是纸笔签到。新任领导由于受“管”思想的影响,把事假每天扣钱数增加到30元,病假每天扣钱数增加到20元,并实行了早晚按指纹的签到方法。结果教师们非常反感,甚至行为上有些抵触。扣钱越来越多,最终不仅没有遏制请假现象,相反却导致有些教师不请假或请长假;最终又采用累积的办法一扣到底,结果撕破了教师仅存的“尊严”,造成了领导和教师对立,一些教师最后便以消极怠工来抗衡。这样的做法,很容易让制度管理陷入“山穷水尽”的境地。

可见,制度不在“管”“堵”和“补”,而在“疏”和“容”。艺术地说,要让制度管理借助文化的润泽焕发迷人的光彩。

制度之美,美在人性和谐

任何制度的制订都要在充分信任和尊重教师的前提下进行。要多从人性的正常需求出发,给管理者留有弹性的空间。不求“无缝”,但求在自律和他律之间寻求平衡点——刚性界定,弹性执行。

比如,每年教师的子女都有参加中考和高考的,那么在请销假制度制订的时候,我们不妨“人性化”一些,设立不惩罚的假期,让教师安心陪孩子度过“困难时期”。相信这样的教师在制度执行上一定会受到学校潜在文化的熏陶,在以后的行为上会多一些“自律”。这远比强硬的命令来得更有效。

有人说,管教师的上下班是最低级的学校管理。教师的工作不同于工人的计时计件工作,在时间上管束教师不是教育管理的重心。作为学校管理者。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对教师大做文章,再为这些文章做得不好而“困惑”,大可不必。

另外,在制度规定的细节上也不妨动些脑筋——少否定,多正面鼓励。

“不说不该说的话,不做不该做的事”。可改为“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并且尽量做得更好”。前者的说法多是刚性的命令,后者无形中增添了信任和尊重,并寄予了美好的期待。有时,制度叙述方式上的改变会让管理多一份人文的魅力,让规则多一些心灵的启发和润泽。

制度之美,美在高效执行

制度,只有得到教师的认可,执行起来才有效。正所谓“水止而不流,渐成死水;制度立而不用,遂为废纸”。在制度制订的时候,要让教师参与其中,并让他们逐步认识到制度不是约束人的工具,而是保障大家能够生活在自由和谐的环境中,彼此相处得更融洽。浙籍民企郑坚江董事长自称最令他感到满意的是:在其企业内部,没有不执行的制度,没有一成不变的制度,没有执行不了的制度。猜想,这样的自信,绝对不仅仅是强制背后的高效运作。

另外,制度之剑在执行的过程中还要尽量做到“悬而不舞”。如果发现个别教师有不执行的苗头,要实施果断干预,不可姑息迁就,不让事态有滋生的苗头。不给一些人可乘之机。但干预时,轻易不让“宝剑出鞘”。

管理的科学性在于让人高效地做事,管理的艺术性在于让人愉快地做事。制度作为文化的载体,它应该在其发挥应有功效的同时,能提升学校的发展力,能提升教师的幸福感。

制度之美,美在文化浸润

任何看似完善的制度,也总有管不到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往往需要文化的“软着陆”。卢总在文章中讲述了一个事例:学校保安按照学校规定把一辆三轮车拦在校门外。但车上坐着的却是一位由母亲陪同的腿部打着石膏的孩子。在卢总的提醒下,保安抓住了为学校增加美誉度的机会,整整三个月都由他把孩子从校门口背到教室。事后,家长把感谢信一直贴到大街上。“制度,把三轮车拦在校门外;文化,把孩子送到温暖的教室。”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内心涌起的岂止是认同,更多的是折服和感动。

制度,作为管理的一种策略,不可过细过死。只有“回到原点”进行理性的思考,具备了制定与执行的相容性,制度才能更趋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