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学校实施民主教育的几点思考
杂志文章正文
学校实施民主教育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7        返回列表

张淑娟 王海艳 朱丽霞

中小学教师担当基础教育的重要任务,其对于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全面发展的教育作用不容忽视。面对当前学校里出现的课堂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等不民主现象,中小学教师应该表现出现代教师的角色作用,在课堂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过程中切实有效地实现学校民主教育。这将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并最终实现人性化教育。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改变教师绝对权威是一件操作起来较有难度的事情。教学理念的呆板、教学管理的专制和课堂教学方式的陈旧等等,与现在所提倡的民主教育理念背道而驰。本文旨在分析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表现出的不民主现状,并对教师有效实施民主教育做了几点思考。

中小学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不民主现状的表现

1教学过程“一刀切”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忽视,也是教育不民主的表现。教师为了讲课的方便,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进度安排进行“一刀切”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这种方式固然能提高完成教学任务的效率,但不一定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能力、偏爱的学习方式都存在很大的不同,教学过程“一刀切”就会造成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出现“吃不饱”,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最终代价就是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性,阻碍学生的发展。

2对学生评价方式的单一

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表现在以考试分数来划分优劣学生的标准。我们暂且不论是否有高分低能的情况存在,单就论及这种以成绩高低对学生进行评价的单一方式,给虽然学习上有偏差,但在其他方面优秀的学生造成的心灵影响和伤害之大,恐怕是难以估计的。我们认为这是教育的流弊,是教育的毒瘤。

3教学模式呆板

当前在中小学,存在大量的优质课、公开课比赛,不能排除这其中存在着许多优秀的讲课,但是更多地带有表演的成分。有些教师为了取得好的成绩将教学内容提前预演,甚至提前安排好谁回答某一个问题、怎样回答。整个比赛下来,取得优异成绩的“优质课”就被定为其他教师学习的模板,有的学校甚至规定所有老师都要按这种模式统一授课。我们知道,不同的科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教学内容所要求的授课方式、教学策略都是不一样的。整齐划一的授课模式,抹杀了教师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教学工作中不民主的体现。

4班级管理民主化程度不深

目前,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有些教师采取专制式管理,对学生严加监视,要求学生无条件接受命令。大量的研究表明,处于这种管理方式下的学生只会做出表面的屈服,而老师一离开,学生的学习就会出现明显的松弛,甚至出现打闹行为。有些教师习惯于授权学生中的“心腹”帮助其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固然能减轻教师的负担,但却存在很大的风险。因为这种“非正规成员”(即非班干部组成成员)的权威方式,是教师一厢情愿赋予的,而不是通过民主选举或演讲竞争的方式产生的权威,势必得不到大多数同学的认可,容易造成班级管理混乱的局面。这便造成了班级管理中的不民主、学生之间的不公平,破坏班级凝聚力。严重的会造成学生和学生对立、教师和学生对立的情况。

5忽视了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

除却重点学校,大多学校在家校合作方面都做得欠缺,没有充分利用家长这个有效资源,达到对学生更有效的教育效果。学生进了学校的大门,家长和教师都各自开始扮演自己的角色,教师觉得自己对学生负有绝对的责任和义务,家长觉得自己已经将孩子托付给学校的老师,他们的生活似乎没有了交集。偶尔一次家长会,可能是双方见面探讨孩子学习、生活问题,但在短暂的时间内,交流沟通的效果可想而知。这种忽视家校合作的班级管理方式,丧失了通力为了孩子的发展而进行合作的契机。因此,才会出现有些学生在家和在校的双重人格或双重表现,从而造成班级管理的不顺利情况。

关于中小学教师有效实施民主教育的几点思考

1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民主教育的实施还要求培养民主风气,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民主的风气提倡尊重学生的个性。应当区分的是,我们所讲的个性并不等同于个人主义。我们所讲的尊重学生个性是指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人特长。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就是要反对在个人发展上的整齐划一。杜威也认为,人的个性发展对社会改造与进步起着重要的作用。他指出民主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一种新型的理智、新型的情操和新型的个性”。培养民主的风气,教师所应该做的就是尊重学生的权利和个体差异,所以,这要求每一位老师都要发扬教学民主。正如陶行知先生曾告诫我们:教育者要像爱迪生的母亲那样宽容爱迪生。一方面,注意课堂的立体交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积极解疑,甚至是异想天开、标新立异,把教学过程当成是师生教学相长的互动过程。另一方面,注意课外生活中学生个性的培养,尊重每一个体不同的兴趣爱好及尽量挖掘每一个体的独特之处,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发展。

2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以往对学生的评价只侧重于学习成绩的高低,在整个评价体系中以考试分数论英雄。基于这种不全面、不客观的评价方式,我们提出对学生要实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评价角度来看,注重知识考核的同时,还应该重视学生的能力、道德测评,应该将学生的平时学习成绩纳入最终的评价。从评价的方式来看,应该变静态终结性评价为动态的发展性评价,变一元性评价为多元性评价,改进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能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改进后的评价方式能更好地唤醒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只有当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增强后才会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且实现教育的民主化。

3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正如约瑟夫·费瑟斯通所说,“要培养独立的思想家和具有强烈自由意识的公民,就需要儿童在思想上积极参与所有的课程”。要达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和民主的学习氛围。我们的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而并不是没有思想、任由教师摆布的玩偶。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针对现今所存在的课堂教学重灌输而轻启发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我们更向往体现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对教师角色进行了精辟的论述,认为“老师的职责现在已经慢慢由传递知识,转为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以外,他越来越像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和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在一个民主政体中,培养善于思考、有知识的公民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责任。

4转变传统师生观念

传统的师生观认为教师的角色就是教书,而学生的角色只是听课,除了课堂上的教与学之外就没有更多的交流。教师应该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而学生则应是乖乖的“唯师是从”,不应顶撞、反驳老师。教师这种高高在上的地位使不少学生望而却步,不愿与教师交流。在讲求民主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转变观念,树立新的学生观、师生观。因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转变师生观念体现在公平对待方面。教师要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仅仅偏爱少数成绩好的同学,否则就会损害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破坏师生间、学生之间的感情,不利于健康民主班级氛围的培养。而是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不能死板地进行管理,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能动性,充分相信并且促进学生以民主的方式进行自我管理。创设民主宽松的班级氛围。能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由所在、民主所在。

5切实有效实现家校合作方式

虽然学校班级管理中并不直接地涉及到学生家庭的问题,但推进教育民主,必须把家庭纳入到教育工作者的视野中来,必须争取得到学生家庭的支持。由于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孩子会有意无意地习得父母的行为习惯。因此,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整个教育中。老师和家长应该做好密切的配合。老师应该多从家长那里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等实际情况,家长也应该多从老师那里学习好的教育方式。这样,把家长会、家访、家长联络本或电话访谈等家校联络合作项目切实有效地实施、贯彻起来,真正记录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并对其随时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处理,才能收到家校合作所要达到的最大效果。正是教师和家长的这种密切联系。扩大了民主教育的实施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