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校长如何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杂志文章正文
校长如何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项慧芳

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价值的看法,即对教育价值的认识、态度、评价等的总称。它是人类价值观在教育方面的具体化,是人们对教育感知、认识的重要内容,是指导、支配和评价教育行为和功效的核心观念。正确的教育价值观,有助于教育过程有效地展开,有助于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使教育活动既合乎规律,又体现价值。

长期以来,社会上对教育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价值观念,其核心就是把教育看成是功利主义的升迁、谋职、富足、显赫等绝好手段。21世纪对人类的挑战。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教育的挑战,这种挑战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求我们培养出具有现代素质全面发展的人。而要达此目标,教育从价值观念到实践必须实现一个根本转变,要从单向度的“升学、谋职,富足、显赫”的教育价值观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价值观转变。

学校作为实施教育的主阵地,培养人才的主战场,其教育价值观的转变尤为重要。那么,校长如何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促进学校的发展呢?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和实践,促进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面对经济全球化,新科技革命的到来,知识经济的出现,21世纪的教育将发生革命性的改变,要使学校教育价值观与当前社会相适应,其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应当加强适应当今时代特点、符合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育实践的探索。

第一,校长要成为“首席学习者”。通过学习开阔自己的思维模式,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本领和思想素质;通过广泛学习相关理论,对学校教育和发展产生新的哲学思考;通过不断地实践探索,提炼先进的办学理念。

第二,以科学的教育价值观为导向,合理引导教师的教育需要,激发教师内在发展的动力。校长要引导教师分析各社会主体对教育的要求,把握代表社会属性方向的、主流的、共同的社会要求,而且要注意区分基本教育要求和最高教育理想,从现实性和前瞻性两种角度把握社会要求;另一方面,要注意满足教师合理的群体需要与个体需要,引导教师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自觉抑制不合理的群体需要与个体需要。

第三,通过各种学习、研讨,使教师形成关于各种教育现象的正确认识,掌握基本的教育规律,并将校长提出的理念转变为自己的认识;通过行动研究的方法,引导教师将学校的各种理念转化并落实到自己的教育教学等工作实践中。学校鼓励教师用自己所学和领悟到的理念大胆实践,不断积淀,并逐步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第四,校长要能将其先进的理念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转化为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信念和追求,转变为教师正确的奋斗目标。当个人对集体的目标有认同感以后,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态度,就能自觉担负起责任,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当教师确信自己是学校的主人的时候,才会使自己的教育需要与学校总体的教育价值观有机地统一起来。

优化学校办学理念,引导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办学理念是“一校之魂”,指挥或影响着学校的一切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办学理念就是学校生存理由、生存动力、生存期望的有机构成。它具有以下特性:

第一,导向性。办学理念是学校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行动的指南,其功能在于引领教师朝既定的教育目标努力拼搏,使学生成材,使办学符合党的教育方针并具有特色。

第二,精神性。办学理念有特定的精神内涵,反映学校成员对教育和学校工作的理性认识,要极容易被教育实践工作者所理解和接受。

第三,渗透性。办学理念应能渗透到各种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之中,它不但可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还可以转化为教育实践的途径和方式。

第四,前瞻性。学校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纵观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预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发展趋势。学校办学理念必须与时代同步。

第五,激励性。办学理念对师生产生鼓舞和推动作用。它能强化师生的责任感、义务感和自豪感,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学校管理方方面面产生巨大的激励和调控作用。

因此,学校办学理念在形成和提炼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整合科学的教育价值观。要在教师共同意愿的基础上形成,要有特定的精神内涵和鲜明的个性。要有一定的超越性和稳定性等,只有这样,学校办学理念才能为全体学校成员所认同和支持,成为学校的主流理念,乃至成为全体学校成员共同持有的理念。并变成师生日常工作和学习中的自觉行动,从而发挥它应有的规范引导作用,有效地促进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改善师生评价机制,引导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更新师生的评价机制,充分发挥评价的调节、监控、导向作用,才能有效地引导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第一,改善教师工作业绩评价的机制,合理引导教师的教育价值评价。一方面。要确立适应科学教育价值观的工作业绩评价的指标体系,改变只凭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教师工作业绩的单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系统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另一方面,通过评价帮助教师寻找自我价值感,使教师感受到自己的尊严,感受到自己的权利,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从而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同时有利地激发了教师的内在动力。

第二,改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机制。合理引导学生的教育价值评价。学生评价的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程。因此,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是发展性的评价,也就是对学生为达到目标付出的努力和体验给予及时的评价,关注、赏识学生的每一点进步,从而使他时时感到来自教师、家长、同伴的支持和帮助;同时,在这种评价中不断矫正自己的行为,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改变管理方式,促进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在学校管理中,要改变那种“以管人为中心”的管理方式,代之以“以人为中心”的人性化管理方式。只有这种以人的发展为根本,为人的发展服务的学校管理才能真正达到“管是为了不管”的最高境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一,理解尊重为先,营造和谐氛围。尊重人和理解人,是人性化管理最主要手段和最基本要求。尊重人的基础是相信人,相信人的潜能。营造尊重人的氛围,就是要落实自主权,尊重人的自主性,让人有自主的时空;就是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因此,校长要善于尊重和倾听别人的意见。不自以为是,要博采众家之长,全面客观看问题,善于与人沟通,遇事多商量。

第二,提倡主体参与,发扬管理民主。人性化管理的核心是发扬民主,让师生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从而激发其对工作、对学习、对学校的热情,使之更好地为学校发展贡献力量。如果一味地依靠强制约束,只能使师生消极地打官腔管理,对于提高管理效能很难奏

效。校长要淡化管理者的角色和地位。强调建立平等民主的对话模式,鼓励教师在各种场合中与管理者大胆互动、平等交流,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不断地刺激教师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自主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之中。教师就在这种参与中,不断体验到自己见解被重视的喜悦,获得与学校发展共荣辱的归属感。从而激发起教师主动要求进步和提高的内在动机和愿望。

第三,加强班子建设,提高管理服务。学校班子成员是学校的核心,提高其政治思想和业务水平是人性化管理的关键。作为班子成员首先要从思想上树立人性化管理的理念,同时要努力学习并实践科学、先进的管理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为师生提供管理服务。

重建学校文化,促进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素质教育倡导的是提高所有受教育者全面素质为价值取向的教育价值观,它需要民主、合作、学习、创新的学校文化与之相适应。因此校长应从学校文化的反思与重建人手,引领学校教育价值观的转变,要特别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建设。

第一,营造以人为本、民主和谐的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基础,它包括学校的管理制度、行为准则、岗位职责、校风学风等。校长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在教育理念上要体现“育人为本”,即“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学校充分体现教育民主和面向全体的基本原则,使全体学生得到身心的发展、人格的健全。从学校发展的角度,体现为“以教师的发展为本”。

第二,营造合作开放、互助学习的教师文化。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体,它规定着学校的价值体系,规定着学校的传统。校长要在教师中大力宣传终身学习的意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鼓励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学习,倡导教师之间的学习交流与探讨,提高自身的学习与反思能力,让校园处处洋溢着浓厚的书香气息与文化氛围,形成相互尊重、彼此依赖、团结协作的文化氛围。

第三,营造自主和谐、全面发展的学生文化。学生文化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化,具体来说是指体现学生群体所特有的价值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文化。校长要树立科学的学生观,树立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考虑自己教什么、怎么教,还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和想法,尊重学生的选择权、发展权、尊重学生特定的学习与发展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