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创建学校文化特色要凸显“四性”
杂志文章正文
创建学校文化特色要凸显“四性”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6        返回列表

李 彬

作为农村学校,一提到学校文化建设就会想到校园中的标语牌、墙报栏和布满学生作品的墙壁等,其实,这是对学校文化的片面理解。学校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者相辅相成,构建了学校文化的系统工程。通过多年的实践体会,笔者认为,创建学校文化特色要凸显以下“四性”。

本土性

本土性就是立足学校实际,根据学校所在的地理环境及特殊优势,深入挖掘文化魅力和内涵,让每一个师生时时呼吸乡土气息,感受身边文化,在文化的滋润下健康成长。如,我们罗通山镇中心校位于名扬省内外的罗通山风景区和罗通山古城遗址附近。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让我们看到了学校文化特色建设的出发点和突破点。2000年,我校在校园内建立了“罗通山八景亭”,在亭子四周绘出优美秀丽的罗通山八景和美丽传说。为了搜集有关罗通山的教育资源,笔者曾多次请教业余考古爱好者高占一老师,编写出了校本课程《家乡在我心中》,教材中既有罗通扫北的传说,也有义和团抗击沙俄侵略者的历史故事,还有杨靖宇智战邵本良的动人经历。此外,我们还把发生在我镇四保临江战役之一的大通沟地区战斗写入了教材。这些校外教育资源丰富了我校文化建设的内容,使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同时作为省级研究课题后,提升了我校的知名度。“罗通山”是我们师生的骄傲,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焕发勃勃生机的载体!实践证明,学校文化建设离开了本土性就会步入“形式”和“作秀”的恶性循环之中,成为摆设的“花瓶”。

系统性

学校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充分考虑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和谐统一,相得益彰。三者如果厚此薄彼,顾此失彼,都会造成学校文化建设的“短板”和“失衡”。一所畸形发展的学校文化是不会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如,1998年,我镇开展了《挖掘当地人文地理资源,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课题研究,由于当时对课题认识不足,总觉得那是纸上谈兵,所以,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的制度做保证,整个实验过程蜻蜓点水,师生还怨声载道,认为增加了工作负担。其结果是教师滋生了应付、得过且过的心理,从此,科研工作一蹶不振。物质文化固然重要,但它需要制度文化来执行作保障,精神文化来潜移默化熏陶,日久天长,才会积淀厚重的学校文化。这决非一日之功,是融入了学校每一个成员的生命和心血,它是几代人的精神“接力赛”。

传承性

要注意学校文化的历史内涵,注重传承,而不能因为学校领导的改变而轻易改变。实践中,不难发现,有许多学校新校长上任后,总是大兴校园文化建设,造假山、会说话的墙壁和购置大量名入画像等,有的甚至把栽了几十年的大树伐掉,换上了人造的长廊等。其实,师生对校长的这些做法非常不满,他们需要的是欣赏自然的美丽,沉淀丰厚的文化根基。当对学校文化失去了亲切感和人情味时,学校文化就失去了它的定力和向心力,而产生了落后文化的毒素。2003年,我校新校长上任,有领导提出把栽了近二十年的樱桃树砍掉,原因是学生到樱桃熟时,总偷摘樱桃,不好管理。对此,校长当即否决,他说,樱桃树是我们学校文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承载着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彰显一所学校的文化背景。如今,这些樱桃依旧旺盛地生长在校园内,师生年年品尝它的果实,也收获一个个爱草木,以校为家的好品质。

创新性

学校文化不能孤芳自赏,固步自封,其建设要体现时代特色,与时俱进。学校文化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个拥有一泓泉水的常流水,生生不惠,哺育着一代代莘莘学子。学校文化特色的创新是需要不断探索和研究的,它集中了全体师生的智慧和文化底蕴。如,今年学期初,我校学生反映,每年春游总去罗通山,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乏味。对此,笔者深有同感。经过一周分析研究,我校决定以“罗通山”这一德育基地为点,向四周辐射,最后,把参观通化靖宇陵园锁定为今年春游活动的斯看点。为了保证活动的系列性,我校组织学生重温罗通山中的有关杨靖宇故事材料,在此基础上,笔者又从网络搜集了大量杨靖宇材料,打印发放给学生阅读。此活动的创新,拓宽了学生的历史视野,使幼小心灵受到了震撼,更使我校的文化建设迈出了稳健全新的一步。学校文化有特色是学校发展的“根”,让我们把“根”留住,发扬光大,才能结出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