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由近距离感受“师德标兵”的评选谈起
杂志文章正文
由近距离感受“师德标兵”的评选谈起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5        返回列表

王庆欣

前几天,学校通知笔者去参加市教育局组织的一个评优现场会,要求做7分钟的发言准备。我校参评的项目是福建省师德建设先进集体。那天,会议室里坐着整整两排的评委,市教育局各处室的领导全来了,厦门市教育系统的优秀代表——全国优秀教师、模范教师、省、市劳模等20来位。会议前,工作人员已将各单位与个人的先进事迹材料摆在了评委席上。评委们认真阅读材料,摘录重点,进行比较。会议要求,“师德标兵”的先进事迹介绍时间长度为5分钟,先进集体的发言时间为7分钟,时间一到,立即叫暂停。

笔者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联评,以前总以为评优评先,是领导说了算,说给谁就给谁,难怪有些教师对所谓的奖项含金量大打折扣。可厦门市教育局一直以来都慎重对待评优评先工作,尽可能把工作做得科学、公开、公正。就拿这次的厦门市十大“师德标兵”的评选来说,程序是这样进行的:先下发评选文件,各校、区按推荐名额进行推荐,撰写先进事迹材料,接着市局组织评委对候选人的事迹进行核实、筛选,挑出了较为典型的21位“师德标兵”候选人,联合媒体——厦门日报社,用专版向社会公布21位教师的先进事迹,广泛发动教师、学生、家长、热心市民投票,投票途径为——网络投票、发短信投票与寄送投票。市民投票的结果占60%的权重,专家评委占40%的权重,以这种形式,从21位候选人中选出厦门市首届的“师德标兵”10位。然后再从这10位中选出8位作为福建省的师德标兵人选。

笔者不禁为这样的评先方法叫好。这种做法有以下几个优点。

1.让教师了解评优的过程,增强评优的透明度、可信度。

2.让市民更全面地了解教师的工作,对教师的职业有更深刻的认识。

3. 让全市教师了解自己身边的榜样,树立平凡而又高尚的学习标杆。

4.让民众知道,每个行业只要用心经营,都会做出伟大的成绩,在社会上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笔者认真聆听与阅读了21位候选教师的先进事迹,一次次地被他们的事迹所感动,这21位教师有的来自特殊学校;有的来自外来民工子弟学校;有的来自偏远的乡村;有的来自民办学校。年龄最大的50多岁,年纪小的只有20多岁,应该说候选人的年龄结构与从业的地域背景都被充分考虑到了,兼顾重点校与薄弱校,体现了评优评先的公平性与均衡性。

这是厦门市在2007年推出“师德建设年”的活动后进行的表彰举措,厦门市教育局在活动调研中总结出了教师队伍出现的三个明显特点。

1.关注贫弱学生已成为教师的自觉行动。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用自己的工资为家庭困难的学生购买学习用品、生活用品、营养品;外来民工子弟学校的老师无偿为学生补课辅导,为特困学生免费提供午餐,多方筹集资金,帮助近800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

2.教师“偏爱”行为偏差的学生。在某学校新设的女生班中,老师与“问题女生”同吃同住,用耐心、细心、爱心温暖感化她们。

3.教师“下意识”地关照学生的细小处。一所中学的门房多了一排伞架,那是为突遇雨情没有带雨具的学生准备的;另一所中学的老师为了不让住校的新疆学生在假日里感到寂寞,自发地轮流将他们带回自己的家中照顾。

一位教师拥有较为纯洁与高尚的师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特别是目前“范跑跑事件”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如何在教师群体中积极倡导并有效地提升教师的师德修养,由他律变为自律?厦门市教育局无疑做了有益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学校能否借鉴厦门市教育局的做法,在师德建设中也能出“新招”“鲜招”呢?笔者认为完全可以。

师德建设应该成为学校发展的

一个重要且永恒的抓手

学校管理需要刚柔相济,制度的健全是为了保障各项工作的顺畅落实,但刚性太强,则缺乏人文的关怀,此时就必须有柔性的关爱来“护航”。同样的,师德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永恒主题,首先当然要有必要的制度作保障。学校可以建立一系列的师德规范条例,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铭记于心。采用“师德一票否决”做法,将师德建设情况纳入教师的全员聘任与小学高级教师聘任的首要条件。师德不过硬,你就无缘教师聘任与职称的聘任。因为我们无法苛求每位教师都把教育当成事业来追求,但你既然选择了教育,就必须具备教师的职业道德,这是教师职业的底线。用制度规约,用一条“红警戒线”告诫每位教师,你时时都要注意自我的师德修养。当然,也会有人在不经意间被规约“撞了一下腰”,学校也要有柔性的一手,先暂缓聘任,暂从教师岗位上“退一退”,接受岗位培训,待考核通过后再“重操旧业”,以此来敦促教师,使每位教师都来注重与提升自我的师德质量。

师德建设应该引进家长、

社会、学生的评价

学校的师德建设搞得如何,不仅要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评价,还需要引进学生、家长及社会的评价,这种来自民间与官方的结合评价才是比较全面的。

1.要将师德建设的内容向社会公布、承诺,自觉接受社会、家长、学生的监督。

2.要不定期地开展家长、学生的无记名问卷调查,邀请学校退协与关工委的同志,从问卷中了解社会对学校教师的评价情况,表彰先进、优秀,将不足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并限时整改,利用全体教师大会,对一段时间以来的师德表现情况做一个通报。让师德建设的“警钟长鸣”。

3.要定期地开展学生、家长的专场座谈会,以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了解学校教师的师德建设情况,评价任课教师,最好要有具体的事例。这主要是为了收集教师队伍中的感人事迹,待资料丰满后,学校可考虑将这些教师的事迹拍摄成专题片或是编撰成书,宣扬身边的教师,让好师德变得可触可摸可学。

4.教师的评优评先应该引进学生、家长的意见。可以借鉴厦门市教育局的做法,将近期学校要评选的项目通过校园网或是校报向全校家长、学生发布,以投票的形式产生候选人,并将家长、学生的民意与学校考核组的意见结合,选出确实比较优秀的人选上报。

师德建设要求教师要具备

“俯下身子”服务的意识

良好的师德建设,要求教师要端正心态,要摆正自我的职业位置。教育就是服务,就是要全心全意地为各个家庭的下一代健康快乐成长服务。

1.学校要长期开展“争当人民满意的好教师”的师德建设活动。通过教师论坛,同伴互助,确立怎样的教师才是新时期人民满意的好教师的概念,并努力在教育教学中践行。

2.教师可以从“学生中来”,调查新时期学生心目中的好教师的形象,并从学生的理解中筛选出符合教师职业要求的内容,作为每位任课教师追求的目标。

3.教师的家访工作要深入,追求要有效。不能把家访当作任务来完成,应该将家访当作家校联系,促进学生成长的桥梁来架设。要纯净教师与家长的关系,这样才能使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对所有孩子一视同仁,赋予相同的关爱。

4.基础教育学校也可借鉴高校教育的某些做法,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在学年末,可以组织全体学生来为各任课教师“打分”,以此来促进每位教师在师德建设方面的自觉性。

师德建设要求学校尽快出台定性

与定量相结合的师德评价体系

众所周知,师德是不容易评价的,它具有模糊评价的特点。一般情况下,若没有具体的举报或其他情况,教师在“师德修养”一栏上,往往自我的评价都是“优”。怎么突破这个“瓶颈”?笔者认为,当务之急就是要尽快建立与出台师德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可以考虑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定性来自于教师同伴、学生、学生家长、社会等对该教师的评价意见,学校各处室在日常工作中对该同志的观察等意见汇合;定量可以从教师的家访次数、家访质量、导优辅差、平时的备课、上课、作业批改、教学成效等方面来综合“打分”;还可以就教师本身的师德发展计划的达成度进行自我的“打分”,将这些方面“立体交叉”起来,构建出新时期的师德建设指标体系。用体系来规约与评价教师,对师德水平的提升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师德建设是一项贯穿教育始终的长工程。不同的时期,师德建设也必须与时俱进,赋予它新内容、新内涵。学校重视了,教育主管部门重视了,教师个体与群体重视了,我们的师德建设就不会是模糊的,而是清晰有力的。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