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习惯在行为中矫正
杂志文章正文
习惯在行为中矫正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2        返回列表

陈启洪

案例一:校门口的矿泉水瓶

笔者在内地担任中学校长时,曾通过建立规章制度等形式来遏制校园内乱丢乱扔垃圾的现象,但收效甚微且不能持久,还易引起学生的抵触与反感。为了有效地遏止校园内乱丢乱扔垃圾的现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我策划并组织实施了这样一项活动:一天早晨,我早早地来到学校,在校门醒目处放了一个空矿泉水瓶,并将学生进校门口的情况全程录像,而我则站在远处观察校门口的情形并及时询问部分走过的同学。我发现许多同学经过矿泉水瓶时熟视无睹,有的还当足球顺势踢上一脚。过了许久,才有一位同学将其捡起并扔到垃圾箱。事后,我将录像在学生会、全体班团干部大会上播放,并以“一只矿泉水瓶的遭遇”为题召开专题班会进行讨论,还召开了学生代表座谈会,开展了以“一只矿泉水瓶的遭遇”为题征文等系列活动。通过开展上述系列活动,提高了全体学生爱护校园环境的认识和自觉性,校园内乱扔垃圾的现象明显好转,自动参与校园清洁卫生的明显增多。随后,我们又为每个班配备了两个塑料桶,其中一个专门用来装可回收垃圾,并将可回收垃圾每周定期统一回收变卖,还用变卖所得建立了校园扶贫救困基金。此举不仅有效遏止了校园内乱丢乱扔垃圾的现象,还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爱心。

案例二:教室门口的扫把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本应整齐干净,应给人以优美舒适之感。但由于学生学习负担较重,学习资料繁多,加之有乱摆乱放的不良习惯,许多教室尤其是高年级教室往往给人脏乱的感觉。如何创建一个整洁优美的学习环境,是许多班主任老师常抓不懈的工作。有一位班主任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景来矫正学生乱摆乱放的不良习惯:一天早晨,他在同学们上学前将一扫把横放在教室门口的过道上,他自己站在讲台上观察同学们进教室的表现,他发现有的同学绕道走,有的同学跨过去,有的同学还踢上一脚,有的同学被绊了一下还若无其事地继续往前走……晨会上,老师就以此事组织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同学们进行教育。渐渐的,老师发现该班教室比以前整齐干净多了,宿舍里的生活用品也摆放得井然有序了。

案例三:边吃馒头边讲课

学生上课吃零食是所有学校尤其是城市学校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种不良习惯,其负面影响也是多方面的。老师虽明令禁止,可有的学生就和老师玩老鼠与猫的游戏——偷着吃。为改变学生的这一坏习惯,一位老师想出来这样一招:一天上课,老师边吃馒头边喝咖啡给同学们讲课,还有意发出吃喝的响声,表现出一种津津有味的享受和若无其事的神态。台下的同学们瞪着眼睛,相互议论。老师见已引起了同学们思想上的震动,立即停止了讲课,先自我检讨,并说明其缘由,然后自然延伸到同学们上课吃零食上,罗列其种种弊端和影响,对同学们现身说法进行教育,学生上课吃零食的现象从此消失。

案例四:老师亲自打扫教室

劳动观念的淡薄、劳动能力的弱化、吃苦耐劳精神的缺乏等已经越来越明显地体现在现在的独生子女身上,教室的打扫不是敷衍了事就是怎么扫也扫不干净,道理说教、方法指导、操行扣分、批评教育、处罚重扫等方法是几乎所有的班主任老师都用过的招数,但仍难达到清扫教室、培养吃苦耐劳精神、锻炼劳动能力的目的。笔者原有一位同事,在担任班主任时,和许多班主任老师一样,也曾苦于学生清洁卫生做得不好,虽经多种努力,但效果还是不明显,后来他想到了利用身教示范的办法来教育学生,于是就利用一天早读前的时间将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并及时告诉前来帮忙的同学该如何扫地、该怎样拖地、该怎样擦窗户玻璃、先干什么后干什么等。老师们后来发现,同学们打扫的教室比以前干净多了。

案例五:讲课时出现故意的错误

现在许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计划性和刻苦精神越来越差,表现为课余仅仅满足于应付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课前预习、课后温习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已被不少的学生所抛弃。针对这一问题,老师不妨在讲课时来一个或几个故意的错误,你就能通过同学们的反应发现哪些同学预习了,哪些同学没有预习,并通过两类同学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说明课前预习和课后温习对学习的重要作用,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案例六:老师当着学生的面吃掉学生丢在垃圾箱里的饼

独生子女的增多,生活条件的优越,使现在的中小学生勤俭节约和艰苦创业的意识非常淡薄,浪费粮食、浪费水电、大手大脚、相互攀比、追赶时髦等现象十分普遍。为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和艰苦创业的意识,我们都曾用“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古训来教育学生,也曾用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学生,方法用了许多,但浪费现象并未根本杜绝。曾有报载,有一位老教师就因学生的浪费现象严重,做出了一个令许多人想不到更做不到的举动:当着学生的面吃掉学生丢在垃圾箱里的饼。此消息一经报道,舆论哗然,社会轰动,对这位老师的举动褒贬不一,但我们不能否认的是,老师的这一举动却使学生浪费粮食的现象骤然减少,说明对学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从案例谈中小学生行为

习惯的养成教育

如果说学校教育工作是一项伟大的奠基工程,那么,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则是学校教育中的桩基工程,这既是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奠基,也是为文明中国奠基。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地说,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1861年,伊顿公学的校长威廉·约翰逊·科里曾经对他的学生们说:“进一所好学校,最需要学到的不是知识而是艺术和习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行动收获习惯;习惯收获性格;性格收获命运。”习惯是一种力量,是一种品质,是反映一个人文明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一个好的习惯可以造就一个人并使其终身受益,一个坏的习惯则能影响一个人甚至毁掉这个人的一生。由此可见,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而且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心理学认为: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过程是以一定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系列思想活动。依据这一心理学理论,我们在对学生行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时,也要经历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阶段,其中认识过程是基础,情感过程是关键,意志过程是目的。要确立以下教育目标:培养一种精神(合作创新精神)、造就两种品质(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思想道德品质)、树立三种观念(树立集体观会、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形成四种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健体习惯)、培养五种意识(自我管理意识、自我保护意识、爱校爱国的主人翁意识、竞争意识、参与及合作意识)。

有鉴于此,并结合上述几则案例给我们的启示,笔者认为,在中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制定规范,严格要求: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规、校规就是礼,就是规矩,是学生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制定规范应该发动学生,一起讨论制定,通过师生共同参与,构建起管理育人、教育育人、服务育人的育人体系。在规范的约束和师生的示范下,必然有助于养成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当然,良好行为习惯的建立仅有良好的主观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严格的要求督导,要有持久的针对训练和养成。

2.身教重于说教:在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道理说教、制度约束以及必要的处罚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但老师的身教与示范更有教育力和持久性,因此,广大教师要时时处处注重自己的言行仪表,要以身立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3.习惯养成体现在平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重在“养成”,它是需要时间来做保证的。因此,养成教育应体现在时时、渗透在处处,贵在持之以恒、常抓不懈。

4.习惯要在行为中矫正:任何行为习惯都不是说教出来的,而是在反复训练和实践基础上养成的。中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无不表现在平时的言行之中,教师应留心观察,及时矫正其不良行为,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做到在行为中矫正、在矫正中养成。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反思和自省,及时矫正自己的行为,养成良好习惯。

5.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中小学生具有善于模仿、可塑性强、富于幻想、主动活泼、追求高尚道德的特点。我们应充分运用中小学生的这些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树立学生身边的榜样,用榜样的力量去激励和引领他们。教育榜样之所以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其重要的理论原因就是榜样与偶像的完整结合与和谐统一。每一个榜样都具有鲜明的个性,都具有良好的习惯。引导未成年人发现各类榜样人物的习惯养成经历,其启发性和鼓舞性都是巨大的。

6.养成教育需要多方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共同构建一种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作者单位:深圳市益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