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难言中国模式,只有中国经验
杂志文章正文
难言中国模式,只有中国经验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9        返回列表

建国60周年,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已具备足够实力跟西方大国平起平坐,中国崛起,并没有靠美国直接援助扶持,也不是走美国主要以私营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中国的独特发展经验,北京称之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西方近年则冠之以中国模式,认为是其他发展中国家足堪效法的典范。

什么是中国模式?模式的意思,是指一个系统、一套制度,有可以供其他国家学习的操作细则,但回顾中国近30年的改革,一以贯之的原则仍是邓小平说的“摸着石头过河”,因时而异,乘势而行,不拘一格,其好处是毋须囿于一家一派的学说或理论,以实用为主、争取具体效益为目标,坏处是没有一以贯之的理论和逻辑,令改革左摇右摆,容易受现实政治干扰。

事实正是如此,中国在改革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例如私有化,中国不走前苏联的震荡疗法,把国有企业在一夜之间全部卖光,反而是逐步调节,从承包为本到改革股权,令国有企业走向市场,提高竞争力,与此同时,则孕育非国有经济,推动私营企业成长发展,令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在市场并存竞争。金融体制方面,中国也不走亚洲发展中国家的老路,把资本账完全开放,任由大量短期热钱自由进出带动经济增长。中国到现在为止仍然实行外汇管制,人民币仍然不是完全自由兑换,资本市场跟外国也不能完全接轨。对不少“学院派”来说,中国的改革非驴非马,开放得并不彻底,但正因为尚未完全开放,中国才能避过1997和2008年的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上述的经验十分宝贵,但却不是可供学习的模式,因为中国改革很多时候都以实用为主,大部分政策和措施只是过渡性质,非长久之计,其他国家很难完全照跟。

中国经验虽有不少“特色”,但跟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依赖西方大国的市场和人民购买力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经历金融海啸之后,发展中国家近期恢复增长,但仍然是依赖向西方大国出口。中国要改变发展模式,必须淡出这种旧模式,到了转型成功,也许就是中国模式面世之时了。

(选自10月6日香港《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