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体罚学生?光危机公关没用!
杂志文章正文
体罚学生?光危机公关没用!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6        返回列表

———张树伟撰文指出:有网民反映“昆明市财经商贸学校某班班主任大清早在操场上罚跪全班同学”,并贴出几张学生低头跪在地上的图片。事后,学校回应,为了对该班学生进行警示、提醒、扭转班风,班主任对部分纪律散漫的学生采取“做10个俯卧撑的方式”处理。

罚跪还是俯卧撑,或者二者兼有?这显然不是同种性质的问题,也涉及教育的底线。如果不去学校实际调查,我们显然很难凭学生或学校的说辞抑或网上的照片就断定事情的真相。尽管如此,其中教育者的粗暴都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粗暴的教育方式不但无法实现所谓的扭转班风,相反,还会扭曲学生的心灵。教育需要的是春风化雨的力量。当前,对涉事学校而言,重要的不是危机公关,而是要拿出勇气面对被罚跪或被俯卧撑的学生。粗暴的教育方式之下,无论怎样辩解或者文过饰非都将给学生带来新的阴影。学校和教师承认错误的勇气,将是学生面对未来的一面镜子。

“男子汉”课程多多益善

———房清江在《新京报》上撰文指出:北京市朝阳实验小学为从小培养有阳刚之气的“爷们儿”,特为男生增设了足球、攀岩等7门“男子汉”课程。孩子正在长身体阶段,现在许多学校却只看重成绩,给孩子留下一副柔弱的身板。阳刚气缺乏,其实正是现在学校教育不重视体育的结果。很多发达国家小学阶段有大量体育课程,孩子从小就打好了基础,有副好身板。开设“男子汉”课程是补上应有环节。不过也需要考虑避险措施,如健全学校教育无过失责任的保障机制。

改革不动真格,择校热不可能降温

———熊丙奇在《新闻晨报》上撰文指出:做好“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首先需厘清义务教育均衡与就近免试入学之间的关系。正常的就近免试入学,是义务教育均衡的结果。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需要政府部门加大投入(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和放权。我们并不怀疑“跨区择校率不超过10%”的目标能够实现,但实现了又如何?如果没有义务教育均衡作支撑,择校暗流会依旧涌动。探索增加投入并放权的改革机制,才能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

“高材生”的人生可以精彩亦可平淡

———邓海建在《重庆晨报》撰文指出:从外企白领到地产公司,再到小区保安,与其说是清华高材生张晓勇在选择命运,不如说是命运无时无刻不在对高材生的能力与际遇作出选择。高材生的人生未必就不能平铺直叙,往深处说,这不是缺憾,恰恰是进步。开放而多元的人生通道,不会为你安排按部就班的生活,能力与学历、常识与素养、情商与实践,随时可能跳出来考验你、折腾你———至于纸面上的分数,固然有“成王败寇”的逻辑,但终究不再是人生“最后一役”。

弟子举报院士:事实胜于立场

———王石川在《中国青年报》撰文指出:弟子举报曾经数年授业解惑的导师,确显绝情。但现代社会中的师生关系,毕竟不是古典意义上的师徒关系,更没有父子关系中的血缘纽带,因此不存在所谓“亲亲相隐”。即便事起利益纠葛甚至是“分赃”不均,也无碍于举报行为本身的正当性。就事论事,最需厘清的问题是,举报的内容究竟属不属实?某院士在参评院士时究竟有没有问题?

复旦研究曹操DNA怎样才有意义

———单士兵在“新浪评论专栏撰文”指出:复旦偏爱古人DNA这件事,有争议不是坏事。越是别人说不清的东西,当事人以及参与争议的主体,越应该获得最大的自由表达空间,越应该坚守自己的独立性。那样,真理才会越辩越明,才会在争辩中重新发现事情的意义。关键是各种主体都能从争议中检阅自身是否存在有悖科学与理性的东西,最终释放出应有的公共价值。让科学的归科学,价值观的归价值观,公共监督的归公共监督,这样,复旦大学摆弄古人DNA的热闹,才会有意义。

(以上部分信息选自《中国教育报》,并对原文有编辑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