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教师“恨铁不成钢”心理成因探析
杂志文章正文
教师“恨铁不成钢”心理成因探析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2        返回列表

孙正珩

何为“恨铁不成钢”?即对所期望的人不争气、不上进感到不满,急切希望他变好。也就是期望没有得到满足的一种由善生恶,由爱生恨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心理其实是一种存在缺陷的亚健康心理,是一种既误己又误人的偏执心理。

一、“恨铁不成钢”从源头上说是情感的使然、认知的失误

丑小鸭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很多人对此还津津乐道,向往不已。但要知道那畢竟只是故事,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实际的情况是丑小鸭之所以丑,是因为他是天鹅蛋孵化出来的,本来就不是鸭,用鸭的标准来评判它,自然会觉得它丑。也正因为他本身就是一只天鹅,才有了变成白天鹅的可能,有谁见过真的小鸭子变成了天鹅?铁和钢本就是两种不同的物质,要把铁变成钢谈何容易。何况两千多年前,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因材施教”的主张,面对不同的学生,就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诚然,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但教师也不能因为美好的愿望而不尊重事实,把学生都教成一个样呀,不是自己愿意见到的结果就感叹“恨铁不成钢”,那既是教师对教育对象的认知上出了偏差,又是教师在情感态度上出现了失误。换言之,“恨铁不成钢”其实就是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情感认知上激进了些,当然这也会造成学生的困扰。

二、“恨铁不成钢”从过程上说是利益的驱使、心态的失衡

教师和学生应该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师应该是受学生尊重的人。在教学过程中为什么会有教师觉得“恨”呢?笔者认为教育的功利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试想,一个教师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成绩很好、及格率高、高分人多、名次在前,于是鲜花有了,掌声有了,自信也有了,教师年底就可以评优秀了,也可以评选先进了,教师还会觉得“恨”吗?凡此种种,不胜枚举,几乎有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味道。在此情形下,教师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都是能考满分的学生呢?谁不希望自己的教学成绩能独占鳌头呢?教育评价的偏差,加剧了教师这种“恨”的心态。虽然素质教育的春风吹了很多年,但对教师的评价方式还是比较单一,主要是以学生的考试分数论教师教学的成败。只要你的学生成绩好了,你就是优秀教师,就是骨干教师甚至就是学科带头人,于是你就有了满足感,有了成就感,有了幸福感。此外,家长望子成龙的思想,甚至是不切实际的愿望,使教师在工作中也觉得压力很大。如果你没有让他的子女的成绩达到他的期望值,那你可能就要准备好承受家长的责难,就得应对来自家长的冷言冷语。这也助推了教师的这种心理:如果“铁”都能变成“钢”,该有多好!社会对教育的畸形要求也是这种心态产生的原因之一。教师也是这个社会中的一员,不能不被社会所影响,市场经济给社会带来的物质欲望影响着教师心态,直接导致教师心态上的失衡。

三、“恨铁不成钢”从结果上说是心理的焦躁、教育的失败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一个个有着不同性格的独立个体,他们有着鲜活的思想、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生活经历等。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使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而不是把他们看成是一个个没有灵魂的物件。试想,每个学生的成长都是一般齐,“清一色”,那学校还是学校吗?那教育还是教育吗?天下大同,这就不是教育的成功了,而是教育的失败,彻头彻尾的失败。我国提出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并存,就是承认了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别。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为师者不可能把学生都培养成清华或是北大的学生,就算可能,那也是以消失一道美丽的人文风景为代价的。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我们又何必总是纠结于“恨铁不成钢”呢?

四、“恨铁不成钢”从本质上说是职业的病态、期许的失真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发展,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讲,我们最重要的信条,是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不是筛选和培养精英,而是把每个人都培育成人才。每个孩子都是潜在的人才,教育方式就是创造条件让每个孩子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的释放。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人一出生就开始了自我学习的过程,这就像种子一发芽就开始自我成长一样,学习是每个人成长的本能,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因此,创造让孩子自主学习的环境,激发孩子的潜能,让孩子自由成长为人才,这才是教育的真谛。

但是,在现有的教育体制下,一味地追求升学率,把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最主要依据,这就导致教师的教育观念逐渐地发生了变化,偏离了教育的初衷,当然,这不是教师自身的问题,而是教育体制的责任,是这个职业的通病。于是,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记忆轻思考,重严格纪律,重知识灌输等问题就成了教育的常态。

一些专家的言论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教师“恨铁不成钢”心理的产生。其实,“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说法严重偏离了实际。很多教师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笨蛋,也就只能把希望都寄托在学生身上了。

不成熟的评价体系也是“教师恨铁不成钢”心理愈发严重的幕后推手。用一次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以考分决定学生的终身;用知识的考核代替能力和情感的测试,用数理化知识、语文知识的考核代替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艺术素质、生活素质等方面的测试,这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不公平的。而对教师的评价又是建立在对学生的评价基础之上的,因而教师对学生的期望越大,对学生的成绩越在乎,教师“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就会越严重。

(作者单位:湖北秭归县归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