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基层好校长要念好“五字真经”
杂志文章正文
基层好校长要念好“五字真经”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6        返回列表

王新平

基层中小学校是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战场、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服务师生的最前沿。在基层学校工作,有利于了解社会、了解群众,有利于锤炼党性、锻炼作风,有利于提升处理复杂矛盾与问题以及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对于中小学校长成长大有裨益。因此,广大校长特别是年轻校长要增强在基层工作的紧迫感,大胆迎接挑战,锻炼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并在工作中切实念好“讲”“吃”“学”“干”“担”“五字真经”。

“讲”,讲得了话。语言是心灵的展现,是沟通思想、凝聚力量、化解矛盾的媒介与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本上健康的人都会讲话,但群众语言不是人人都会讲。所谓“群众语言”,就是群众易懂、易记、易传播、易接受、用得上的语言。讲话,既是一种思想观点与能力水平的展现,也是一种领导艺术与技巧的反映,同时也是一个人立场、态度、方法与感情的表达。如,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多是用大白话、大实话与群众语言表达思想,是善用、活用、精用群众语言的典范。比如,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一开口就说“让大家久等了”,接下来又说“大家很敬业、很专业、很辛苦”,言语中暖流悄然涌动、浸润心田。他还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待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公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样的言语直击人心。又如,他还用“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样朴实无华的话阐明每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用“缺钙”“软骨病”来比喻理想信念的缺失,用“玻璃门”“弹簧门”形容阻碍民间投资的体制障碍等。对我们基层校长而言,工作对象是师生,服务对象是师生,必然要说“师生语言”。如此,才能营造轻松愉悦、相互信任的氛围,使师生感到亲切、自然、易于接受,从而引起情感共鸣,达成共识,使矛盾得以化解,分歧得以弥合,师生得到安慰,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显然,只有跨过“语言关”,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好路径。首先,要敬畏师生。珍惜手中权力,懂得慎众,少一些“居高临下”,多一些“低调谦逊”;少一些“颐指气使”,多一些“如履薄冰”。其次,要到师生中去。把基层与实践作为学习“群众语言”最好的课堂,少一些“高居庙堂”,多一些“到班入组”;少一些“深居简出”,多一些“零距离”接触。最后,要注意表达方式。懂得把八股官腔转化成民味较浓的语言,少一些“阳春白雪”,多一些“下里巴人”;少一點“云遮雾照”,多一点“朴实无华”。懂得从师生所思、所感、所虑、所求说起,少一些“坐而论道”,多一些“家长里短”;少一些“不着边际”,多一些“喜闻乐见”。

“吃”,吃得了苦。“苦”包含两个层面:条件之苦和精神之苦。在基层学校,条件之苦指的是偏僻的地理位置与简陋的工作生活条件;精神之苦指的是文娱与依赖上的单调与孤寂。只有吃苦,才能收获知识。在艰苦环境中摸爬滚打,经风雨、见事面的过程中,可以收获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方法与技巧,感悟来自实践的真知灼见。只有吃苦,才能收获能力。在艰苦环境中吃苦受累、磨砺成长,可以塑造承重载压、独当一面、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只有吃苦,才能收获情感。有艰苦环境的工作经历,就更能体会师生的冷暖,就会自觉地在工作中坚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只有吃苦,才能收获精神。在艰苦环境中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才能升华党性品格,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一个清心寡欲的价值追求。因此,基层校长必须直面吃苦,并把吃苦作为人生历程中的一门“必修课”,且要修好,力求满分。要争先到条件最艰苦的学校去,乐于“屋漏偏遇连阴雨”的办公场所,乐于“以天为盖、地为庐”的住宿条件,乐于“听取蛙声一片”的清心寡欲。要努力在艰苦环境中奋发有为,以“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豪气,敢于让“天堑变通途”,积极挖掘条件,创造条件为师生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

“学”,学得了习。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进入到总结经验、完善制度、突破难点、深入推进的新阶段,诸多新事物、新问题、新形势需要认识、研究与把握,我们必须把学习当作开展工作的必然选择,需要自觉加强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习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享受与追求,贯穿于生活工作全过程,真正静下心来、深入进去,在学习中提升政治素养,拓宽知识视野,增强工作能力。要有“读万卷书”的自觉性,不断加强理论与政策学习,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有关要求,学习先进理念和现代管理知识,提升管理水平。要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自发性,注重向师生学习,全方位、多层次地问政于师生、问需于师生、问计于师生,注重从教职工身上学习务实有效的工作方法与处事技巧。要有“知之不若行之”的紧迫感,做到学以致用,讲究调查研究,坚持主动作为,推行“一线工作法”,实行现场会办制,做到常规工作雷厉风行马上办,突出问题迎难而上主动办,师生反映困难深入实际上门办,切实增强执行力和落实力,确保承诺事项兑现到位。要有“学而不思则罔”的危机感,注重在学习中思考,把握事物的共性规律,探索创新工作方法和管理手段。

“干”,干得了事。干事指的是干实事、干好事、干巧事、干不留遗憾之事。目前基层学校尤其是贫困地区农村薄弱学校还普遍存在着办人民满意教育与校长科学发展的执行力弱这一矛盾,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干。“为政贵在行”。每位校长必须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坚持深入一线,贴近师生,从具体事情做起,把握每一天,做成每件事,走好每一步。要做到干实事,就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摆花架子,不做官样文章;要做到干好事,就要出实招、使真劲、求实效,多做师生期盼的事,多做师生拥护的事,多做惠及师生的事;要做到干巧事,就要注意掌握做事的方法与技巧,把握各项工作的规律特点,推进本职工作的创新与发展,真正做到领导和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做到干不留遗憾的事,就是既对事业负责,也对自己负责,更对师生、家长和历史负责,做经得起历史、实践和群众检验的事。

“担”,担得了责。责任大于天。领导干部是否勇于担责,是做好领导工作的重要条件,也是检验每位领导干部是否真正体现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然而,强化担责勇气,不是挂在嘴上说说而已,必须落实到每个具体工作中,落实到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中。然而,在基层校长群体中,有个别校长缺乏担责的意识与勇气,不愿担责、不敢担责、不善担责,在思维上不用脑用心,在工作上不尽心尽力,在岗位不尽职尽责,遇难绕着走,遇事躲着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做事。这些现象虽然表现在少数校长身上,但严重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了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缺少担责意识,究其原因,说到底就是怕捅了娄子丢了乌纱,是私心作祟。作为基层校长,官虽不大,但责任重大;位虽不高,但事情很多;权虽不重,但直接面对师生,需要用心感受责任,带着责任做师生工作。一要树立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面对各种风险与挑战,校长的精神状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在众多矛盾和困难面前,没有现成经验可借鉴,这就要求校长不讲任何借口,不讲客观条件,不断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用新视角观察教育形势,用新理念研究教育问题,用新思路克服面临的困难,用新办法破解课程改革过程中困扰学校发展的难题,对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要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试出一项新方法,闯出一条新路子,干出一条新经验,使工作在创新中发展,使问题在发展中解决。二要树立敢抓敢管、敢于碰硬的工作意识。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矛盾多发期,一些不正之风仍大量存在,处理时稍有不慎,就会成为影响学校稳定的大问题。因此,我们校长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对社会上出现的不正之风,不能“睁只眼闭只眼”,也不能怕“引火烧身”而不去过问、不去处理,而应敢于硬碰,敢抓敢管,这样才有助于党和国家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三要有敢于作为、敢于承担的责任意识。工作中出现失误在所难免,若没有敢于担责的意识和勇气,不敢承担自己在工作中出现的错误与责任,工作中的重担就无法挑起,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蒙受损失。因此,校长必须从思想上认识敢于担责的重要性,敢于承担难事、棘手的事,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矛盾,坚持心动加行动,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作者单位:河南沈丘县纸店镇第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