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校长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策略
杂志文章正文
校长管理中的以人为本策略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6        返回列表

邹从平

学校管理是一种人的管理,无论是教学质量、师生纪律、校园财产等,归根结底都还是要在人的管理中获得效率,因此,能否以人为本,在自己的管理工作中理解、尊重、关心和爱护那些为学校效力的教职员工,是学校管理能出成效的关键。随着社会的开放,人们的价值观也日益多元,不同的教师会有不同的追求:刚出校门的年轻人希望能有更多机会学习,全力以赴搞好教学;中年教师精力充沛、经验丰富,希望能有一个宽松而公平的环境,让他们发挥所长;年过五十岁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希望能够减轻一些工作量,专心做好一项工作……如何解决这一个个问题,我想,以人为本地根据各个年龄段的教师心理特点,进行相应的谈话、用人和协调等工作,就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大家的愿望。教师教育学生要从学生的心理出发,教师的管理工作何尝不是如此?

一、谈话沟通必须诚恳

谈话是管理中的一种常用方法,与将要重用为中层领导、年级组长、教研组长的教师谈,与对学校重大决定心存不解的教师谈,与对学校工作提出建设性意见的教师谈……不管哪一种目的的沟通,都是为了增强以校长为中心的学校凝聚力,为了使教师能够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最大效能,而高中教师又是一个小知识分子群体,他们通常都有较强的语言信息敏感性,也有较强的思维条理性与系统性,因此,当我与他们交流时,总会想起自己做普通教师时的心态,以此提醒自己,注意谈话的分寸,注意顾及教师的情感和情绪。与不同教师进行沟通前,我会作一个简单的功课,即特意了解一下该教师的经历和特点,写下大致的谈话提纲,以便交流时能够在保证大方向的前提下,做到情感和表达上都理解和体谅对方,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双方共同协商达成一致。

有一次,一位两年前刚从中层干部岗位上辞职的中年教师,因为不认同学校绩效考核方案中倾向于中层领导的部分,坚持不签字,于是我决定找她谈谈,同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两年她的心态不太好,常带有抵触心理。谈话前我整理一下关于她的资料,通过许多表象,尝试梳理了一下她抵触心理形成的原因,当然,更准备在交流时印证。谈話时我想让她先说说自己的想法,她只是简单地说“要公平,在学校工作什么岗位都有自己的累,领导更应作表率,不应该偏向中层。”我知道她是一个能力强、自尊心更强的人,于是,首先挑了她既往工作中的亮点表示佩服和尊敬,接着,就落到实地与她探讨中层领导工作与其他工作的累的比较,从她辞职的理由(身体不好)及其原因开始聊,表示理解当时她的心情,也跟她说明了当时有些事情难以只顺个人想法去做的理由,甚至有些不便说出来的难处,我都很诚恳地与她交了心,做过中层领导的她自然能够理解,而后我又进一步表示:对她的一些意见,我也认为合情合理,周一会将这些提交行政会讨论,并承诺及时将过程和结果反馈给她,最后她愉快地签了字,我们也解开了心结,而我也真诚地对她说:“这次谈话让我们互相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后有什么关于学校的事,希望你能跟我多交流,我这次找你不仅仅是签字的问题(当然这也是个问题),而是早就想聊聊了,找这个机会是有点晚了。”

二、用人尽才先知长短

学校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也是一个无处不需要人才的地方,面对一众麾下教师,怎样才能将他们安置在适合的岗位上呢?首先需要校长知人长短,即了解各位教师的基本情况和特长爱好,最重要的是要听取他们自己的心声,侧面的了解或许比较客观,但他自己的想法才能最终确定意愿;其次才能谈到用人尽才,安排人才到适合他们能力和意愿的岗位上,让每一个岗位都有愿意主动想办法化解未知困难的能人把关,就能够为校长节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用到学校的整体构思上。而且,校长如能知人善任,并借此形成科学的公平竞争制度,不仅可以使各岗位人员能强强联手,推动学校工作满盘皆活,还能激励其他老师,朝着自己希望走上的岗位目标努力,从而形成一种全面在线的人才激活机制。在这里我还要特别提一点就是,用人千万不可以年龄作为限制条件,如果超过了四十五岁、五十岁,就将他们排除在激励机制之外的话,对这一批人是不公平的,对学校则是极端浪费的,因为学校不同于其他单位,这个年龄段的人不会少,他们都具有极其丰富的经验,他们的优势是学校中最为宝贵的,尤其是教学岗位,因此只要他们身体许可,本人愿意,我都会一概公平使用。

学校有一位教师曾经在其他学校做过政教处副主任、主任,听其原校教师说,在担任副主任的时候分管宿舍,那叫“水过地皮湿”,用一个方法见一轮成效,帮班主任减掉了不少管理压力,很有声望。调来我校之后担任一般教师,他的课堂上也是没有学生敢捣蛋的。最近我校要重组班子,于是,有班主任大力推荐了他,我也因此探访过他原来所在的学校,事实确实如上所述,但询问他自己的意见时,他却不想再做政教工作了,他更喜欢教学,希望能到教务处去,因为他上课的成效确实不错,对于教学很有一套自己的经验,还经常写论文,对教学管理也有独特的想法,我倾听了他的教学管理思考,看了他写的两篇相关论文,再跟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商量后,认为这确实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两用人才,决定尊重他的意见,让他到教务处担任副主任,待班子重组定后,希望他能将自己的建议在教务会议上提出来,由科室拿出一个与学校现有管理的整合结果,以提高现有教学成绩。

三、协调关系有理有据

把人才用到适当的岗位还只是单打独斗的优秀,弄不好各自为政内斗起来,反而会成为更严重的累赘,同时,在开放的社会中,学校也早已与外界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协调校内外各种关系应当成为校长的重要职能之一。处理校内关系时,应当秉持以理服人、以规则管人的原则,若有例外,只要不是事关隐私问题或零碎小事,都应在征得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提交到教师会议上讨论是否可以特事特办,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没有打破规则,另一方面也让大家知道,学校管理是人性化的,如果相似情形出现在自己身上,学校也是会温暖处理的;处理校内关系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绩效工资制度,这个制度曾经让多少人失望颓废,我是有切身体会的,因此这个制度是由各部门提出自己的管理条款后,经办公室整合成为草案,发给教师提意见,再两上两下成为试行初稿,在试行的一个学期中,继续收集意见,待学期结束后第三次整合成为正式制度通行,从而杜绝了拈轻怕重、嫉妒红眼等毛病,基本遵从了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处理校外关系则是在法律法规的圈内,以互相理解为基本原则,无论是上级领导还是平级单位,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青年,校长一是坚持依法治校,二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尽可能相互理解,和平解决。

班子重组后,政教处新任主任是一个有勇气、敢担当的年轻人,他魄力足,一嗓门能够镇住几千人,但比起原来老成稳重的政教主任而言,缺少了一些经验和长远眼光,上任伊始就有不少班主任埋怨,认为他处理的问题学生,只在他的办公室内有效,回到教室上课的时候还是原样,没有原来的政教主任有办法。对此我让分管副校长去解决,他回来跟我说,希望能让老主任(因年龄问题自己辞掉了)带他一程,减轻教学任务,在政教处做兼职顾问(相当于干事,干事总人数不变),征得新老两位主任同意后,由分管副校长在教师会上提出,所有班主任一致通过,其他教师也没有了意见,于是,在两任主任的合作下,政教处的工作得到踏踏实实的持续发展,班主任满意,科任教师也觉得舒心了不少。

在人力资源管理学中,有许多的“心理效应”,都是在人性的基点上总结出来的,海潮效应、木桶效应、马太效应、雷尼尔效应等,研读它们,让我在理论层面上对将心理学应用于学校管理多了很多想法。经常出去考察学习,又让我从实践层面看到了优秀的案例,但仅仅是两者相结合都还是不够的,本校的实际情况是不可或缺的第三个要素,只有三者有机结合,并经实践验证,才能成为可行的、有效的指导性策略。一所有竞争力的学校,应当能够遵循客观规律行事,这客观规律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人心,人有共性,但更有个性,尤其是在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个性的张扬比其他单位表现得更明显,因此,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应贯彻得通透,才能令人信服,也才能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作者单位:江苏南京市六合区程桥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