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实践
杂志文章正文
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实践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8        返回列表

曹风

一、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最初来自发达国家的企业管理中的实践探索,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在管理上对分工提出了更加精细化和具体的要求。我们将其移植到学校管理中同样也是适用的,对精细化管理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只是为我们的管理实践提供了一个视角和思路,所体现的是一种管理的理念和文化。

针对学校的精细化管理体现在管理上的更加精确和细致上,在精细化的学校管理中既要保证学校管理的规范化这个最低的要求,又要在规范化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发挥教师、学生和物质资源的效益价值,所以精细化管理是在规范化管理基础上第二个层次,能保证学校管理得更加科学、规范化,同时当精细化管理达到一定程度后,又可以实现学校管理的第三个层次,即学校管理的个性化。

精细化管理是在规范“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就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这必然要求管理方面具备科学性和长效性。所以,精细化管理是科学规范的管理,更是具体细致的管理,其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校管理的个性化和特色化。

二、学校精细化管理的实践策略

精细化管理涉及学校的系统工作,所以在落实上要从全校系统的角度进行规划和设计,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尽量做到细致和精致,这就要求管理的主体和管理的内容要明确和清晰。从管理的主体亦即管理者的角度出发,应当让学校的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参与到管理中,从管理的主体上保证了每个人的参与权。从管理的对象看,要涵盖学校发展中的每一个层面和角落,从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管理、课堂教学管理、后期服务保障管理和日常安全管理等,都要进行详细的管理规划,真正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研究者从事多年的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工作,结合学校的实际逐步探索出了依托“点、线、面”相结合的网络化的精细化管理体系。

1.落实责任点,明确各自职责范围

学校管理工作既是系统的,又带有琐碎的性质,为了确保对学校的无缝隙管理,做到精细化,需要从管理模式、学校管理点的分解和统整、管理点与管理者的一一对应等方面着手。

学校管理既有一般的教学管理,又带有行政管理的性质,为了保证管理上的实效性,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首先确立大的管理系统,从校长办公室到工会、年级组,再到各个班级形成分级管理体制;再在每一个小系统中形成分级管理体制,如在年级管理系统中,形成由年级主任到年级助理到班主任的管理体制;在每一个班级中也进行这种管理模式的实践,确保在管理上层层得到落实。

学校管理点的分解和统整。学校工作中涉及的面非常广泛,既有对教师的考勤方面的考核,又有学校环境的建设等工作,为了避免出现针对某一问题无人负责的情况,需要对学校的管理点进行充分的调查和梳理,做到细致分解,在分解的基础上再统整成块,形成清晰的管理点系统。

同时,细致化管理要做好管理点和管理者的对应工作,通俗地讲,就是事事有人管。在对学校管理的每一方面进行详细分解的基础上,确立每一管理点具体由哪些教师或学生负责,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人人有事做,充分发挥各自的才能。

2.加强监督线,善于发现存在问题

精细化的学校管理既需要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也需要外部力量的督促,实践证明,有力的监督能增强個体参与的积极性,为了精细化管理工作能落到实处,更需要我们构建网格化的监督线。

成立监督管理小组。从一定意义上讲,监督既是做好管理的外部保障,同时监督本身就是精细化管理工作的一部分,所以必须确保相应的管理主体。学校要成立专门的监督领导小组,如可以建立负责对全校总体工作运行情况进行监督的督导室,保证监督工作的专一性。

做好相互监督。从管理的角度看,监督的形式既有自上而下的督促,也有自下而上的评价,还有同级之间的相互观察,因此,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还要做好相互监督。处在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往往对每一个教师履行职责的情况比督查室更为了解,他们相互提出的建议也往往更适切学校的发展,这突显了在精细化的学校管理工作中相互监督的重要性。通过自上而下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评价以及同级之间的观察和建议,形成网格化的监督线。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在监督过程中,要做好相应的记录工作。我们在教育管理实践中不难发现,平时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一大堆,年终总结时往往没事可写,其实这反映出我们平时没有做好管理工作的记录和积累工作。精细化的学校管理需要我们处处留心,对工作管理中的感悟、发现的细小问题都要及时记录,为下一步工作的改进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3.健全制度面,激励教师参与管理

制度要全面。为了确保每一个管理点和每一条管理线得到有效实施,学校制度的构建必须全面,从学校的工作纪律、教师的教学质量的评估到后勤服务质量的评价等方面都需要建立全面的制度。

制度要人文化。学校管理更多的是对人的管理,尤其对于教师群体的管理。由于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在学校精细化的管理中,要充分认识到教师群体的独特性。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引导全体教师参与进来,充分考虑教师的建议,在制度落实的过程中根据发现的问题及时调整和完善,体现教师的合理诉求,真正实现民主管理,激发教师参与管理的积极性,这样,在制度的落实上才能更多地得到教师的支持,也更有利于精细化的管理。■

(作者单位:山东临沭县第五实验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