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杂志文章正文
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51        返回列表

徐晓东

[摘 要] 随着学案在课堂上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不能不重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不得不审视学案设计和使用中的误区。

[关键词] 学案教学;主要问题;应对策略

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学案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教师的指导为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学案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案成为教案的翻版

学案与教案不过一字之差,但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教案的设计是以教师为中心,强调教师的“教”;教师的教学设计方案具有单向性和封闭性;教案是教师自导自演的,学生是听众;教案的表述相对严整周密,多用书面语。教案是教师用的,是教师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把握教材,去“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为把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所设计的教的程序。学案是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学”;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助学方案,具有双向性和开放性;学案是教师组织调节,学生是主角;学案的表述生动活泼,多用口语。教案的设计完全按照教师的意愿由教师完成,学案的设计由教师预设,最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使用。但我们很多教师在编写学案的时候往往受到教学中思维定势的影响,只是把教案的条框详细化,就变成了所谓的“学案”。

2.学案成为同步习题

学案设计应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在学案教学的设计中不少人将学案设計等同于同步练习,以为设计几种不同类型的题目就是体现了学案的特点,有些教师认为学案不过是教学内容习题化,因此他们在设计学案时只是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制成一个个的习题,甚至机械照搬课本内容,连编排顺序都完全一样,认为这就是学案。教师如果按这样的学案组织教学,课堂就变成了学生去抄课本,死记硬背教学内容,简单机械地寻找答案,整堂课就成了师生对答案的过程,根本无法实现学案教学的优势。

3.学案设计更多的是关注教师的教,忽略了学生的学

在进行学案设计的时候,教师对于每一份学案设计的指导思想、思路、框架安排等都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理念和想法,而教师对于教材的解读,主要依据的是自身对于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关注的焦点集中于难点的突破、重点的突出。导致设计出来的学案更多的是关注教师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在这一点上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将知识体系建构这一模块以填空的形式置于学案的开始,让学生通过课前的预习甚至课堂的默写来完成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和知识体系的构建。这种模式更多的是体现教师在这一部分教学内容中要求学生掌握哪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反映的是教师的意志,完全没有体现出学生自主构建概念和知识框架的过程,只是一种简单的灌输和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巩固和应用。

4.学案更多地关注知识与技能,缺少过程与方法的总结、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

对于学生来说一定量的纸笔训练是提升解题能力、解题技巧的必要条件。通过题型训练,一方面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一类题的训练,掌握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方法、技巧。也许正是基于这种动机,教师在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更多的是关注题目的量,对于质没有了选择;关注学生的练,而漠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教师通过题目对学生进行狂轰滥炸,课堂变成了训练场。整节课的内容基本被题目训练所占据,学生缺乏自主构建知识的过程;缺乏主动思考,自我消化的过程;更无法涉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

5.学案教学缺乏双向交流

在学案的具体使用中,过分拘泥于学案设计的要求和内容,固定、僵死的固守预设的学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缺乏生成意识,使一些可贵的生成内容得不到重视,影响了学案教学的实际效果,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在课堂中的沉默,课堂的一潭死水。

二、学案教学的应对策略

在编写学案时,教师先要把自己当成学生,进行换位思考,想一想假如自己就是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会怎样认识这些学习内容,会遇到什么困难,需要教师的哪些指点;然后思考学生该怎样学,怎样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思考怎样放手让学生去学习,去发现,去创造;思考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将对上述问题的思考结果设计成相应的学案。学案要让学生知道教师的授课目标、意图,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在学案的设计中,加入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是必须的,但要注重知识结构的梳理,更要重视问题的探究。另外,还应根据所学内容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学案的体验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案作为课堂教学的导学、导练工具,它服务的对象应该是课堂中的主体——学生。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学案,让学生能够一步一步地走向知识,完成知识的构建及相关目标的达成。如何才能避免学案设计走入教案的误区?进行学案设计之前,教师必须要转换角色,更多地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在学案栏目设计、模式安排、问题设置中,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让学生通过本节学案的学习,归纳出相关的核心概念、相关的原理,最后以一定的形式呈现出来。总之,在学案设计之前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分析,这是设计一份受欢迎学案的前提,也是学案质量的保障。

其实对于学生自身来说,真正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的是他们内心对于知识的渴望。因此设计高三生物学案时,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对过程与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堂内容的复习。教师也可以通过典型例题的精选、相关问题的讨论、变式训练的巩固这种模式使学生有过程与方法的体验,进而消化、巩固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课堂的教学效率都能得到提升,而不是通过大量的题目训练来达到目的。

教学是教与学的统一体,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学案是教师的预想、教学意图的体现,在实施的过程中与预设情况可能会有些出入。学生只有不断地借鉴、探索、补充、完善学案,才是真正的学习的参与者。学案只是方向性和过程性的指导,就好比到达到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路径一样,只有让学生得到探索学习目标的成就感,他们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设计学案时可以适当地留出一些空白,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把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记录在上面,教师收集反馈信息,并指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学生由于层次不同、思维方式也会有较大差异,自学过程中可能会发现许多新问题。及时从学生的反馈中发现问题并正确引导,对培养学生开拓性思维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总之,学案导学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在学案设计前、使用过程中,更多地进行充分的预设、反思,才能够使学案更加符合学情,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作者单位:江苏溧阳市实验初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