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关注史料教学 提升学科素养
杂志文章正文
关注史料教学 提升学科素养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8        返回列表

王建玲

[摘 要]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新方向。本文从“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和方法策略入手,探讨“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史料教学;史料实证;方法策略

一、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必要性

1.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历史是过去的存在,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梁启超提出“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是“过去人类思想行事所留之痕迹,有证据传留至今日者也。”对历史的探究要以求真求实为目标,“有一分史料说一分话”。通过分析史料,正确、客观地认识历史。史料既是我们揭示历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证据,又是我们评析历史人物、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基础。

2.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课改提出: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五个方面。其中“史料实证”素养是指学生在真实、可靠的史料基础上得出历史结论和评判历史的能力,它是学生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和历史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

二、培养“史料实证”素养的方法策略

1.历史教师要树立“史料实证”意识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教师要先树立“史料实证”意识,才能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首先,历史教师要树立“史料实证”理念,不断接受新的史学观点。传统历史教学重视知识的传授,新课改中渗透了史料教学的元素,但更多的是把史料作为课堂的“点缀”和应对高考的工具,而“史料实证”更多的是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和证据意识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应具有较高的史学素养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提升“史料实证”素养。

其次,教师要善于选择史料,“史料实证”素养的培养不能单纯地依靠机械灌输,要通过带领学生分析各种各样的史料来培养。文字史料、图像史料、图片史料、表格资料、口述史料、艺术作品、民间传说等都属于史料,在史料的选择上,要选择一些权威、真实、典型的史料。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要以史料为立足点,通过史料再现历史,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

2.课堂教学中培养史料实证素养

首先,要帮助学生树立史料实证意识。很多学生在做题的时候经常无视史料的存在而直接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导致答非所问。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强调史证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史料,做到“论从史出”。

其次,要着力培养学生自主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要让学生了解史料的类型,按照表现形式,史料可以分为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按照史料价值,史料可以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同时,让学生了解搜集史料的主要途径,如书籍、博物馆、网络等。

最后,要提高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多阅读史料,教会学生分析史料的方法,进而引导学生把握史料中的核心观点,还要设计出能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解释史料的问题,以问题引领史料解读。比如,在教授“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一课时,通过展示尼克松1971年讲话材料和《二战后美苏争霸形势图》进行设问:材料中的“那时”指何时?那时的世界政治格局如何?到了20世纪70年代,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解读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关于史料实证素养的思考

首先,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价值,以教材为载体,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史料。其次,通过建立史料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这样不仅可以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还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最后,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收放结合,既要在学生搜集史料和整理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引导,又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课外阅读与历史学习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给学生推荐一些有价值的书籍,如《二十四史》的相关篇章、《全球通史》、《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等,还可以鼓励学生写一写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学生史料实证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不断渗透和积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3]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作者单位:甘肃嘉峪关市酒鋼三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