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教育信息化滞后的反思及对策
杂志文章正文
教育信息化滞后的反思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8        返回列表

王忠

乔布斯去世前曾提出一个深刻的质疑:“为什么计算机改变了几乎所有的领域,却唯独对教育的影响小得令人吃惊?”

传媒大亨默多克曾经说过:“当今科技发展是如此迅速。如果五十年前有一个人沉睡醒来,他将完全不能相信他今天身边发生的事情,遗憾的是,教育界不在这个行列内。”纵观全球各个行业,教育无疑是全球信息化最后要开垦的地方。

无独有偶,北师大余胜泉教授不无忧虑地说:“教育信息化相对于整个社会信息化,相对于银行、电信、税务、医疗等各个行业,是严重滞后的,大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银行没有电脑和网络就不能开门,但是学校没有电脑还照样上课”。信息技术在学校似乎成了装点门面、锦上添花的东西,而非习以为常、必不可少的利器,更谈不上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影响。

难道是政府投入不够吗?非也。教育部发布的《2016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项督导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已有23个省基本建成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信息化教学应用基本普及,覆盖城乡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初步形成。但各地各校重建设轻应用、重硬件轻平台、重拥有轻共享等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教学方法依然传统,穿“技术”新鞋、走“传统”老路的情形屡见不鲜。

杨改学先生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反思》一文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叫好不叫座”“丰产不丰收”的现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方法与应用不协调。做观摩教学交流的多,为了一节课,打磨几个月,用一次两次后搁浅。在某些学校,能够做好几节课的也只有几个人,这几个人也说,如果每一节课,都这样去上,我们也受不了。因此,整合课现阶段只能是局部有收成,还看不到大片的丰收景象。需要有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究”。

仔细分析近几年各地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情形,我认为教育信息技术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教师的信息技术教学应用能力较弱,仍处于浅层次应用阶段。突出表现在,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知度不高,教育信息化的意识薄弱。多数教师还没有认识到掌握信息技术是自身终身学习的需要,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需要。并且当教师决定在课堂中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时,考虑最多的是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和在课堂上选择恰当的时机采用多媒体教学,没有意识到只有教学方式的变革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效果。

二是校长自身的信息化素养不够,信息化领导力不足。由于应试教育仍旧存在,学校需要面对升学率等压力,因此大多数领导对于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和地位仍持怀疑观望态度。没有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在教学中能否熟练使用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绩效考核,作为教师考核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这也是教师不愿意花时间和精力来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由于自身的信息化观念落后,再加上主观上学习信息技术的愿望也不强,很多校长不敢“以身作则”,不敢“改变现状”,也不敢去“指导他人”,这不仅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师,更会影响到学生,同时也会让学校与外面世界的差距越来越大。

三是教育行政机构信息化统筹推进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对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战略部署和重点工作了解不到位,对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认识仍显不足,教育信息化统筹推进工作机制仍未落实。导致工作责任主体不明,各职能部门责任不清、协调不够,推进工作尚未形成有效合力,影响了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

显而易见,“乔布斯之问”不是给技术提出问题,而是给整个教育提出了一道令人深思的难题。思路决定出路,问题既是差距、困难、矛盾和不足。思路理不清,出路就不明朗,问题找不准,工作的重点、着力点就抓不住。我认为,破解“乔布斯之问”目前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推进信息化建设,要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让技术和设备为“人”服务,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对教育信息化不能简单理解为信息技术教育化,必须突破狭隘的键盘训练、网络搜索、软件学习等肤浅层次,要把信息化作为现代人真正应具备的全新的信息素养和一种信息文化的高度来认识与实践。作为信息技术应用的主体,无论是教育管理者,普通教师或者学生,他们的积极响应与热情参与才是决定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关键因素。教育信息化进一步的发展要从以“物”为中心,即从关注技术、计算机、网络、软件、资源库等,转移到以“人”为中心,努力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新型信息化校园,将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目标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相融合,以学校、教师、学生的发展引领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并最终以信息技术应用的发展推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是面对教育信息化严重滞后的残酷现实,渐进式的修修补补,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经历一次浴火重生,一次脱胎换骨,一次彻底颠覆以改变现状,才是教育跟上时代节拍的生存之道。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與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有革命性影响,必须高度重视。2015年7月1日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推动“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探索新型教育服务方式,鼓励互联网企业与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等。《意见》指出,“在线教育带来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刻变化,正在改变几千年来的传统教育方式,引起教学变革和学习的革命。”如果没有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过程各环节的巨大变革,教育信息化滞后的局面可能还将延续下去。

三是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校差异显著,不能采用“一刀切”“运动式”的办法推进教育信息化。要积极鼓励各地各校开展因地制宜的创新探索,为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入普遍应用积累宝贵经验。要通过广泛宣传和培训,以及典型应用案例的推广,特别是要重视培植“草根教育信息化典型”,允许先行先试,鼓励百家争鸣,使广大教育工作者乐于、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和管理。自上而下的教育改革是主流,自下而上的应用实践才是基础。没有一批热衷于教学改革的一线教师,自上而下的改革的初衷就难以实现。两者殊途同归,应该得到同等重视,扬各自之长,形成一股巨大的教育合力。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坚持不懈地推进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现代优质教育。

“乔布斯之问”确实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难题,但它绝不是斯芬克斯之谜,当今中国教育的环境基础也今非昔比,正在集聚智慧和能量,酝酿突破。只要全员锐意革新,“乔布斯之问”就一定能得到破解。

(作者单位:甘肃武威第十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