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以人为本,我们行走在哪里?
杂志文章正文
以人为本,我们行走在哪里?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3        返回列表

钱建兵

[摘 要] 以人为本是教育最根本的追求,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取向。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切实关注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其他,让儿童回归到教育的正中央。以人为本,从观念走向实践,需要使对儿童的研究从抽象走向具体,需要老师营造润泽的教学氛围,倾心打造为学生学习服务的教学环境,倾听理解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支持学生的学习,在互惠学习中实现共同发展。

[关键词] 以人为本;尊重;成长;倾听;对话

以人为本,是自2001年课改以来的理念,它强调尊重个性自由与精神解放,尊重学生的生命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于每一位学生的自身特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学生一生幸福奠基。这是教育最根本和终极的追求。与其说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取向,不如说是教育的基本问题、教育的常识问题。教育如果不为人一生幸福奠基,还需要教育干什么?有人说,课改都十多年了,改革已进入深水区,以人为本不是早做到了吗?真的做到以人为本了吗?其实有时候是经不起拷问的。

一、以关注分数为本还是关心成长为本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的成长为本。成长,意味着可能性,是把学生内在发展的可能性挖掘出来,成长为他自己的样子,而不是把具体的不同个性的孩子放在同一个模子中进行锻造。这里就有一个共性与个性发展不同需求、不同速度的问题。统一步伐向同一方向迈步,这里面肯定有人会觉得不舒服,也肯定会有人被拖着拽着。如果说,这个问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以人为本就是一直在理论层面。

当下,要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大一统齐步走模式问题,除了外在存在一些障碍外,教育内部自身对一些问题的认识也是表里不一。不管是教育主管还是学校层面,或是教师自身,一方面把分数放在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另一方面有时对于分数又表示出不屑甚至于鄙夷。这充分说明了学校对于分数是“既爱又恨”。認识上是理性的,然而在行动上却又是感性的、功利的。不少学校把分数看成是学校的生命线,而其他方面的成绩只能是在分数基础上的锦上添花。

不能否认,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让学生自己找到内在的发展的可能,我们也做了不少的改革。如体育、艺术等学科越来越备受重视,并将这些纳入考试学科(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充分说明了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经是越来越严重。)而改革的过程就是一个双方博弈的过程,而似乎越改革,就越会掉入一个越改越糟糕的怪圈。因为所有的改革最终还是指向了分数这一唯一标准,最终进入死胡同。近日,有媒体报道,一些家长为了拼高分,竞让孩子在中考体育测试中喝兴奋剂。虽然是一些家长的行为,但与学校盛行的“往死里楸”的取向,其根源的是一致的,就是唯分数至上。当把分数推崇到一个高度后,其后果是相当可怕的,哪还有什么人的成长!因此,在追求分数的过程中,作为做教育的人,一定要有一个坚定不不移的信念,让人的成长引领分数,时时保持清醒的头脑:我们是以学生的分数为本还是成长为本?我想,很多时候学校是经不起问的。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以学生成长为低价换取一些分数的,但却打着以学生成长的幌子。功利化思想,影响以人为本的纯度。

不唯分数论,但不代表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无视分数。分数不能代表成长,成长远远要大于、重于分数,这也是基本的常识,大家都懂,但没有分数是万万不能的。一些专家博人眼球,表现出对分数深恶痛绝的姿态,其实也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化的一个例子。学生的发展,特别是在家庭背景、资源占有等客观因素越来越多地对一个人的前途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发展状态中,除了分数,一个人想改变命运,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与资源,其机会将越来越小,或者相当困难。从上至下,从学校到家庭,从教师到学生,没有谁不喜欢好的分数,分数并不是个坏东西,我们追求分数不必遮遮掩掩,学校教育应名正言顺地要分数。但我们的眼睛不能只盯着分数,唯分数论,甚至为了分数,置学生的身体和长远发展于不顾,以一种野蛮的方式,损害儿童的成长和透支人生的幸福。诺尔·诺丁斯说过,一切教育效果的评判标准,取决于学生究竟学了多少、学得如何以及继续学习的潜力与愿望。分数本没有对错,只是我们在帮助学生取得分数时,不能以消费他的健康与发展的潜力为代价。可以预见,粗犷型地追求质量的提升的做法必将被集约型的科学教学方法所取代,追求分数需要以学生的成长为前提。

二、以抽象学生为本还是具体学生为本

以人为本,就要以每一个学生为本。什么叫每一个学生?在实践中,我们认真研究过每一个学生了吗?没有对学生的研究,哪来真正的教育?只有经验的、假想的、抽象的学生,哪来真正的教学?

以人为本,就是教学需要面对独具个性的学生,不是一个个空洞符号组成的学生群体。是一个个充满情感的生命,是在丰富的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生命,而这些常常在教学时被教师忽略了,有时甚至把基本的年龄特征也忽略了。只见学生的森林,不见学生的树木,在教师的备课思考教学难点时,没有“张某”“李某”等具体的学生。一句话,学生就应该是老师心中想的那个样子,所有学生都是教师经验世界的学生样子。

以抽象学生为本,教学机械地将学生分门别类。结果是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关注多,听话的学生关注多,而成绩差不听话的学生关注也多,但这种关注与对成绩好的学生的关注并不一样。教育教学没有真正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立足于每一位学生的自身特点。正如前面所讲,唯分数论、唯知识论这种文化的根源影响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实现教育公平,所谓一俊遮百丑,只要文化成绩好,其他方面必定是好的。差异是存在的,学生的生活背景也不同。

班级授课制,如何才能打破瓶颈,平等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佐藤学认为,所谓学习,是与作为教育内容的对象世界的接触与对话,是与在此过程中发展的其他学生的或教师的认识的接触与对话,是与新的自我的接触与对话。学习是通过创造世界(认知的实践)、人际交往(交往的实践)和完善自我(自我内在的实践)这三种对话性实践而完成的。教与学应是“被动的能动性”的形态。因此,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关键在于让每一个学生学会倾听。学习是一种倾听,在倾听的基础上发言才更有价值。没有倾听,就不能与自己原有的观念进行碰撞,自己的观点不能吸收别人的思想,从而丰富自己。从这个方面说,没有倾听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学生。

当下的课堂教学,尤其需要培养学生倾听能力与品质。似乎现在的儿童自我中心更为强烈,大多数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养成了自我中心的习惯。在家庭中,只有大人听他的,而他似乎不怎么听大人的或是同伴的。

其次,耐心地倾听“异向交往”,实际上是尊重每一个孩子的表现,其前提是以学生的成长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这也是评判课堂教学的标准。而当下的一些标准显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教的精彩才是课堂的精彩。显然这一导向是有问题的。寻求每一个发言背后的“逻辑世界”,不仅仅是对一个孩子的尊重,实际上是在营造着一种氛围。教师的每一个应对都影响着孩子在学习中的表现。甚至是每一应对的语气、表情等,都决定着课堂氛围的走向。追求课堂的深刻,让学生能够通透地理解,需要我们敏感的捕捉每一个发言背后的逻辑。这也许可以作为教师的一种临场的艺术,一种智慧。这种机智是一种实践与反思中形成的直觉的把握能力。

对话的前提是倾听,学会被动地倾听才能让每一名学生的观念产生改变,才能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一间教室里能不能产生互相倾听,取决于这个教室里的老师,取决于一个教师在教学中是想要听自己理想的答案还是想听学生的思维?教师倾听的姿态会传染给每一个学生。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孩子慢慢“咀嚼”他人的发言,那么教室中发言交流就有可能从“独奏”走向“交响”,每一个生命就能主动而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因为每个人都有一种内在的社会交流的需要。因此,倾听的教室一是教师的示范引导,二是积极营造安全氛围。教学中只有营造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才能通过发言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师生才得以能将自己的完整生命编织到教学中去。否则真正有尊严地关注每一个学生不可能。

三、以学为中心为本还是以教为中心为本

以人为本的教学,关注学生的学,是学生积极主动地学的课堂。学的课堂,让学引思,导学案等课堂教学改革都把目标指向了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學方法教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生。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增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其关键在于有效处理“学”与“教”的关系,凸显出“学”,其前提就是:赋权、增能,建构自主课堂。显然,构建学的课堂,主导作用在于教师,也就是说,是“教”的课堂还是“学”的课堂,完全由教师说了算。

当前教学中的两个种误区足以说明以追求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改革中,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深化。一是表面上的以学为中心,存在“假学”现象,教师的教学思维及行动依然是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更多时候,我们关注教师如何教,而不思考学生的学。正是因为这样的教学思维,教师缺少倾听学生的意识。虽然有小组合作,有学案,有对话,但教师仍然眷恋神圣的讲台。虽然有现代媒体,但却成为替代教师讲,替代学生思维的工具。追求所谓的高效而导致容量大而压缩学、缺少深入思考,教师包办而导致学生没有真正卷入学习。对于学生的一些独特的想法,不去思考他的认知背景,倾听他的思维方式与心声,而是去把它与我们的标准答案去核对。一些学生正是不能与教师、同学产生共鸣,而逐渐失去了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与热情。二是过于注重学生的主体,以至教师在课堂中的缺席,看不到教师的影子。课堂教学存在放任自由的危险。以探究学习为例,不管学习什么内容,都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找不到问题的方向与出路时,弱势群体需要帮助时,教师怕讲,不敢讲,怕被扣帽子。该出手时不出手,导致课堂低效,学生低能。两者最终走向课堂教学的形式主义,学生没有经与外界对话而引起内在的变化,真正的学习没有发生。

关注学生的学,需要在教学中创设“媒介化的活动”与在积极的同伴交流的互惠学习中,引导学生展示自我,让学习真正发生。尽一切可能满足学生的一切合理需求,尤其是最大限度地支持学生学习,促进其健康、快乐、有尊严地成长。“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支持学习”应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评价标准。

总之,课堂教学不管如何改革,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教育技术如何发展,人永远是第一位的,学生的成长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一直惦记着学生,惦记着学生的成长,我们就能做到让儿童站在课堂中央,让儿童站在教育的中央。对于我们一线教师而言,一定要把握好教育教学的取向。取向产生偏差,一定会出大问题,越努力,越远离真正的教育。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