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学校管理当“头”“头”“是”“道”
杂志文章正文
学校管理当“头”“头”“是”“道”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7        返回列表

邹世平

[关键词] 学校管理;科学;艺术

一、管理的源“头”: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最初为引进的工程学概念,含义为:从最高端向最低端、从一般到特殊展开系统推进的设计方法。顶层设计有四项原则,即顶层优先原则、系统建构原则、精炼简明原则和切实可行原则。

学校的各个方面,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就要求学校需要科学、系统的设计和规划。而规划就必须有切合学校的核心理念,即有“校训”,有“教育思想”。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它既是校训,又是核心理念和学校的精神旗帜。很多时候,我们可将“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训”等归并合一为核心理念。构建学校的核心理念,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若能真正助于学校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切合国家的教育方针,含义深刻,又通俗易懂,還兼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学校传统和彰显时代精神,那就可以加以保持和传承。

顶层设计,即核心理念的构建,不是照搬别人的,也不仅是去抓一些所谓的新词、热词。必须充分理解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此为灯塔,根据本校教育的最为典型现实的问题,从全局性及长远性着力,结合校长及教师心中所追求的教育理想、学校的历史发展中所积淀的经验,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模式等来加以改造、提炼。如,有的学校借助名家的理论,有的学校借用《论语》《老子》中的经典名句作为学校的教育思想。这理念,除了反复论证,历经校内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反复讨论,还必须表述清楚、简洁,有新意,具有长效性和旺盛的生命力。不管校长怎么更换,依然能保持下来,并不断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丰富其内涵,引领着学校及师生和谐地向前发展。

二、管理的车“头”:修身养性

古人云:“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这里我们不难得到启示,一个校长要想管理好学校,即使是搞好了顶层设计,也必须首先管理好自己,提升自己。有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没管理好自己,又如何去管理好他人。有语云:“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不难想象,车头就不行,如何能带动学校教育这列火车向前呢?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成为灵魂人物,有思想是第一位的。但“指望别人给你拿出现成的思想,无异于让别的女人替你生产你怀胎的孩子。有些思想是要你自己在阵痛中去生产出来的,这样的思想才最宝贵。”(波兰教育家雅努什·科尔恰克)校长的管理岗位在第一线,必须深入第一线去观察、调研,与师生谈话、交流,在实践中分析、研究、实践,开掘思想的泉源,从而产生自己的思想。校长完全应该做一个忠实的学习者,踏实的教学者,务实的研究者。

校长需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校长自我的角色不明,往往会居高临下,导致与师生的距离越来越远,成了孤家寡人,严重不利于学校的管理。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校长的第一品质应是热爱学生,深深热爱学生。因此,对学生而言,校长是师长,充满爱心且严格要求。对教师而言,工作期间,对教师进行管理和引导,是校长;工作之外,校长是同事和朋友。哪位教师有什么实际的问题需要解决,校长都尽力去帮助。对社会和家长而言,校长更应成为楷模。用自己的学识、修养而成为师表,让社会及家长因信赖校长而相信学校。对上级而言,校长得有效执行教育政令。坚决贯彻贯彻教育方针和上级决定,创造性地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对自身而言,校长应始终是一名教师。也能走进课堂上课和听课,成为业务领域的灯塔。

竭力探索、开拓创新。校长所面对的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始终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不能用昨天的经验来引导今天学校里的一切。校长必须在顶层设计的大方向指引下,随着现状的变化不断探索,创新策略,改变行走方式,从而创造出切合自己学校的独特的发展模式。

自我修养,胸怀宽广。与其说校长是管理者,不如说是引导者和引领者。校长的思想和一言一行无不时时给师生以影响。校长必须谨言慎行,每一句话,每一个行动,都可能会影响学校的全局和师生的发展。如以身作则,按时上下班,严格按学校的规章制度办事,不搞特殊化。同时,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出现在学校,给全校师生以正能量。在校长的身份中,应该让自己成为一个读书人,并积极打造书香校园,坚持不懈,用浓浓的书香滋养师生的成长,润泽学校的发展。因为每个教师、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的,各具个性,言行上难免会让校长难堪。这自然要求校长要有胸襟,凡事站在师生的角度来看待所发生的事情,妥善处理好与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管理“是”什么:管理的路径

弄清管理“是”什么的问题,一切的管理行为才会合规矩。教育直面一个个生命,学校管理应当为每一个生命的健康成长,以及为他们生命的幸福生活奠基。

管理是幸福的代名词。

英国一位数学家对我们有这样的批评:“每个学生就是指向大学的一门大炮,12年的基础教育就是由教师不断地往炮筒里塞火药的过程,教师就是炮手,12年准备期到了,炮手点燃了每一门大炮,结果,有的大炮打到了目标,有的没有。无论是否打到目标,那一门门大炮剩下的都仅仅是空壳。”如此,我们的学生还有什么幸福可言。他们的幸福被分数挤瘦了,而真正给他们幸福的,恰恰是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这些虽然不考,却是他们追求幸福的根基。管理者不能让这些不考试的科目为考试的科目让道,而应该按照国家的规定开齐开足课程,培植完整的个性和完美的人性,让他们能直面自己的未来,蓄积幸福的底蕴,习得创造和享受幸福的能力。

管理是生活,是创新。

钟启泉教授说:“没有选择的教育,不讲个性的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训练,而不是真正的教育。”今天,我们的教育强调整齐划一,尤其是我们所进行的“标准化”教学,其结果自然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校长管理学校,还必须创建丰富的课程,引领教师创新教学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去自主参与,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质疑问难,去主动创新,成为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让学习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完善与发展自我的需要,在课程学习中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管理是发现,是唤醒。

当前,绝大多数校长都极力强化自己的管理角色,热衷于管束。对于一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校长的作用就是搭建好多种多样的平台,用丰富多样的活动去引领和引导师生,从中发现师生的长处,从而再用切合其个性的方式去发展他的特长,让他们因为自己的特长而不断向前发展,走向成功。

每一个人的潜能都是巨大的,搭建平台,也自能唤醒师生的潜能,因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马克思)管理也是如此。为师生建立一个恰当的“场”,就能触动他们心灵的某根弦,激活他的潜在智能。

四、管理之“道”:遵循规律

生命的成长,人的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校长在学校的一切管理行为,都首先应该合乎“道”,即遵循教育规律。不按教育规律办事,不但无法切实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很大程度上会让自己的管理陷入山穷水尽之境,贻误一代又一代人。

管理是慢的艺术,任何不切实际的所谓超常规、跨越式发展都是对生命的戕害,因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就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卢梭)对孩子的教育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在散步。因为生命的成长是慢慢地进行着的,该经历的,必须让他去经历。教育他们就像养花一样,给他们充足的生长条件,然后静待花开,静待他们在身体和心智上的不断成熟,灵魂的不断丰满。这就像手中的沙子,你抓得越紧,就漏得越多。有时,必须放手,给他们慢慢成长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为自己赢得一生的成长。

用人之道就是用人之长。人都充满复杂性,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能力,而且都有着不同的做事动机,但每个人的潜力都是巨大的。管理者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发现教师的特长,并“以用为本”,给他合适的平台,让他的长处得以彰显,让“英雄有用武之地”,让他的特长既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又为学校的发展助力,还能因此进一步发展自己的特长。

教师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很多校长热衷于把校园的外观搞得越来越漂亮,却不注重教师办公条件的改善。著名教育学者顾泠沅说,如果一所学校拥有一流的教师,即使是在破庙里,也能办成一流的学校。学校管理,真正的以人为本,在于用最恰当的方式激活人的潜力,不能把学校办成“藏龙卧虎”之地,而应让其成为“龙腾虎跃”之地。真正了解、顺应和利用每一个教师这潜力无限的资源,让学校这方天地成为教师与学生成长的天堂。尽可能地开掘教师的潜力,发挥好教师的作用,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才能真正在学校教育中落地生根。

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尊重事实,以求真的态度开展管理才能创造价值。学校管理是一门艺术,把握好顶层设计,尊重规律,才能真正走向創新,以管理的生命力培植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