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从知识道德走向生活道德
杂志文章正文
从知识道德走向生活道德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5        返回列表

胡莉英

[摘 要]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引领教学从知识学习到生活建构,引导学生在多种生活方式中做出更好的选择。教学中,教师通过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让学生关注生活、进行价值判断反思生活、榜样示范超越生活,引导儿童建构更好、更幸福的生活。笔者以统编二年级上册“周末巧安排”一课为例,阐述了具体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 关注;反思;超越;建构

众所周知,傳统德育课程中的道德存在着知识形态道德的弊端。杜威在《道德教育原理》中就曾指出:“这种关于道德知识”的教学,实质上并不是德育,而是智育,它的影响,在数量上是少的,在影响上是微弱的。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引领教学从知识学习到生活建构,引导学生在多种生活方式中选择“好”的生活。这一转变实质就是从知识道德向生活道德的转变。笔者参与了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并深入课堂,听取了大量的道德与法治课,现就以“周末巧安排”为例,略谈感悟。

“周末巧安排”是统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节假日”中的第2课。这一课的编写意图是让学生学会合理安排短时段的闲暇生活。本课的教学生长点在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判断自己的安排是否合情合理;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学会优先安排重要的事情;能与老师、父母分享自己的周末计划,获得家人支持。

一、唤醒经验,关注生活

学生的经验是品德形成的基础,是对学生进行品德引导的重要资源,更是教学的起点。教师要重视学生经验的作用,善于发现学生的经验,找准教学活动的起点,使经验能促进学生的品德发展。

教学片段1:

1.师(出示本学期校历):同学们,数数看,一个学期有多少个周末?

生:20个左右。

2.师:同学们,通常我们的生活分为校园生活(周一至周五)和家庭生活(周六、周日)。校园生活由谁安排?周末家庭生活呢?

生1:校园生活是学校老师安排的。

生2:周末家庭生活可以自由安排。

3.师:回忆一下,你周末一般会做哪些事情?与同桌交流。

师请学生中发现的典型情况在全班交流。

4.师(出示调查情况柱状图):老师调查了300位与你们同龄的孩子的周末生活情况,我们来看看他们的周末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

上述教学片段,旨在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让学生认识周末生活,知道我们的日常生活分为校园生活(周一至周五)和家庭生活(周六、周日)两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要逐步学习合理安排自己日常短时段的闲暇生活,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

二是唤醒生活经验,让孩子对过往的生活进行“反刍”和“回望”,想想以往生活中让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实现道德教育的意义。

二、价值判断,反思生活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形成的基础,小学阶段是孩子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生活能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阶段。在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反思生活,开展价值判断与讨论,让学生能初步掌握认识事物和现象的方法,提高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能力,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的能力。

教学片段2:

小组合作学习,周末如何“巧”安排。

1.第一次小组合作学习

(1)独立阅读教材内容(小宝不可以、这样可以吗),思考周末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

(2)选择一项内容,小组内演一演。

师引领提升:周末可以安排学习、健体、休息、交往、劳动等活动。你想尝试哪项活动?

2.第二次小组合作学习

(1)独立阅读教材内容(怎样安排更精彩),思考周末生活如何“巧”安排?

(2)小组内交流,归纳出要点,写在彩纸上。

(3)全班交流,将彩纸张贴在黑板上,圈出要点。

师提升引领:周末生活巧安排重在生活有规律;与家长多沟通;先做紧急重要的事情;多安排室外活动;劳逸结合;根据天气情况等。

这个教学环节,有以下三个作用:

一是价值判断,辨析周末生活。以往我们过多地关注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在此教学环节中,首先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内容,通过小组讨论并演一演,让学生知道周末可以做哪些事情,如何去做,不愉快的事情不做,并知道如何避免不愉快的事情发生。

二是反思生活,找出生活缺憾。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而是引导儿童去选择和建构有道德的生活及生活方式。通过罗列富有意义的周末生活,孩子认识到自己原来的周末生活的单一、无序,鼓励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去尝试更有意义的周末生活方式。

三是开动脑筋,安排周末生活。学生知道了周末生活可以安排哪些内容,还要学习如何统筹安排周末生活。在这个教学环节,可以继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方式,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态度和反应,适时地调整教学安排,引导学生自己得出“巧”的办法,增强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三、榜样引领,超越生活

生活的过程也是意义建构的过程,或者说是创造“可能生活”的过程。光有关注和反思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引导孩子超越原有生活。通过榜样示范,使道德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使学生感到可亲、可敬、可信、可学。

教学片段3:

1.带领学生观看视频:教材上女孩的读书体会;相亲节目男主人公的自我介绍、成功企业家的周末生活谈、学校少先队大队长张虹的自我介绍……

生1:我觉得他们的周末生活很丰富。

生2:我的周末生活都是爸爸妈妈安排的,我觉得室内的活动多了一些。

生3:我也要提前安排好自己的周末生活。

2.师:这是张虹同学的周末生活安排表,大家来谈一谈,安排周末生活要注意些什么?

生1:我觉得张虹的周末生活安排得很紧凑。

生2:我觉得张虹把探望外公外婆和晚餐结合起来非常好,一举两得。

生3:我觉得张虹可以把检查作业放在前面一些,因为到了周日晚上再检查如果发现漏做少做再补的话,会来不及。

3.学了这一课后,你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什么?

生用一句话来表达,教师用手机现场拍摄,转换到大屏幕上显示。

4.課外实践,周末生活来体验:与家长一起制定自己的周末计划;按照计划过一个有意义的周末。

……

这个教学环节,旨在取得以下三个教学效果。

一是榜样示范,提升认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典型人物的切身体会,引领学生超越原有生活经验,具有建构高质量的未来生活的认知水平。

二是表格示例,具有可操作性。通过张虹的周末生活安排表,让学生知道周末生活计划要具体、有内容,要考虑到自己与身边的人的实际情况。

三是实践体验,指引未来生活。儿童生活的建构绝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涂尔干就曾指出,“我们不能僵硬地把道德教育范围局限于教室中的课时:它不是某时某刻的事情,而是每时每刻的事情”。最想对爸爸妈妈说一句话,是学生学完本节课的最大体会,是一种顿悟的表达,新生活的开启。课外实践,让学生与家长一起制定周末计划并实施,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本课的教学目标,能促进学生道德的持续发展。

我国的小学德育课程多是兼职教师承担,本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也处于弱势地位。如果我们的教学只是以知识内容为载体的话,那么教学就很容易变成死记硬背,我们的道德教育就成了典型的知识传授型课程。在小学现行《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中,课文的结构就预设了引导儿童生活建构的教学目的,通过关注生活、反思生活和超越生活这三个紧密相连的板块来实现。这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关注并进一步开发。

参考文献:

[1](美)杜威著,王承绪等译.道德教育原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鲁洁.道德教育的根本作为:引导生活的建构[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0(10):91.

(作者单位:江苏太仓市教师发展中心)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