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做自由的教育
杂志文章正文
做自由的教育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9        返回列表

张顺国

[摘 要] 自由相伴安全感。只有充满自由的教育才会使师生具有安全感,才能使教师乐教善教,使学生乐学善学。而真正做自由的教育,需要教师从自身做起。因为只有在遵守原则和规则的前提下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所以,教师必须首先与自律共舞。其次,教师要善于把握孩子和自己的现在,以及拥有对明天的希望,自由才能紧紧相随,自然也需要“随手关上身后的门”。我们都和学生打交道,也只有给予他们真正的爱和尊重,自由才会扑面而来。

[关键词] 教育;自由;自律;放下

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从诗中不难看出,为了“自由”,生命和爱情都可以牺牲。看来,自由,对于一个人是多么重要。对于教师来说,做自由的教育必须成为我们的追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六大解放”——解放眼睛、解放头脑、解放双手、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这便是还儿童自由,如此,才能培育儿童的创造力。做自由的教育,“根”在教师,因此,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进而惠及教育。

一、与自律共舞

说到自由,绝大多数教师理解为,课堂上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下课后我想咋的就咋的,教育学生时我想怎样就怎样。他们确实也是这样在做。其结果呢?肯定是不自由。西班牙哲学家萨瓦特尔说:“自由不是缺少控制(只是控制较少,我们也要受控制,要不我们就无法生存下去),而是通过学习明白,我们只有在共同体内才有可能适应创新和选择,进而获得象征性的自主。”(《教育的价值》)作为教师,我们要在一定的控制中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就像严格遵守交通规则能让我们安全行驶一样。我们因为随心所欲,会让自己的行为与教育主流格格不入,自然也更无法修炼自己较高的教育技术。所以,过分地追求所谓的“自由”,各种麻烦会如期而至,搅得自己心神不宁,倍受煎熬以致心力交瘁。当如此地追求“自由”的时候,其实已经埋下了“不自由的祸根”。从这个意义上说,“不自律的人就是情绪、欲望和感情的奴隶。”(Stephen R.Covey)

自律,常常意味着“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要不断地陶冶、修炼、修养师德,形成一种自我约束、自我修养、自我提高的内在机制,就像文化一样深入到骨髓中,进入到血液里,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而知行合一思想就为此提供了许多智慧和方法。”(教育部赵建军)有自律意识的教师,首先在于充分认识自己,知道自己身为教师该做些什么事,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该如何做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和价值。也就是说,要确定做最“正确”的事情,并积极行动,“正确”地做事。不管心里情不情愿,都抓住有效的时间修炼自我。课前反思,精心预设;课中反思,以学定教;课后反思,总结成败得失,改进明天的教学。在业余时间里,参加现实或网络的培训学习,或拜师,主动进行教育阅读和写作。

“每临大事有静气。”在教育学生及处理工作中的事情時,主动避免一时的冲动所造成的恶果。不管事情怎么样,先让自己冷静下来,而后开展调查,搜集数据,深入分析,积极寻找妥善解决问题的办法。

当我们如此地开展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时候,其实是在享受过程,进而享受良好的结果。我们既能因此成长自己和教育好学生,又能在如此的过程中享受到自我的自由和教育的自由。所以,“自律即是自由”“与自己斗,真可谓其乐无穷”。

二、“随手关上身后的门”

在教育生涯中,付出之后,会取得或大或小的成绩,但同时,也肯定会招致这样那样的麻烦、挫折、失败,而这些,会像沉重的包袱一样压在自己身上,让自己无法轻装前行。

对于受过27年牢狱之灾的曼德拉来说,最令人震撼的或许是他对自由的诠释:“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确实如此,我们每一个身处教育职场的教师,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成绩。而一味地孤芳自赏,把一时的成果当作最终的成果,便不会走出这个圈子。当然,在过去的时光里,学生的调皮及由此带来的麻烦事,自己的失败和遭遇的挫折,也会让自己仿佛无法跳出这个藩篱,于是,从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躺下。自然,我们便活在过去的影子里。有成绩时居功自傲,遇到麻烦时总不停地埋怨,而且垂头丧气。如此,只会让自己放不开手脚,畏首畏尾,止步不前。

英国前首相劳合·乔治说:“我这一生都在关我身后的门。你知道,这是必须做的事。当你关门时,也将过去的一切留在后面,不管是美好的成就,还是让人懊恼的失误,然后,你才可以重新开始。”的确,不管过去多么辉煌,也不管过去有多么失败,那都只属于过去。我们只有敢于从过去中走出来,去走一条新的,属于自己的路,才能使自己的身心都得到自由,也才能放开手脚干好自己的应然之事。或许会再次失败,但都不要紧,“只要上路,就天天走,总会遇到庆典”。

放不下过去的教师,其实是一种心理在作祟——恐惧。取得了成绩,担心以后不会再取得这样的成绩;失败时,怕遭到更大的失败。有这样的心理,实属正常。就像曼德拉指出的那样:“勇者并非指那些不感到害怕的人,而是那些能克服自身恐惧的人。”不管我们过去的工作怎么样,都不能让恐惧的心理绑架了自己,必须勇敢地放下,勇敢地迎接新的挑战,去走出一条新的路,有时哪怕是明知不可为也要努力为之。如此,我们便是自由的,因为,哪怕是最奇异的梦想,我们都能实现。

三、用尊重和爱培植自由

摆脱自身的束缚,意味着教育可以多一些自由的因子。但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教育以自由,还需要更多的表达式,才能将自身自由的种子播在教育的原野里,以惠及学生、惠及教育。

我们的心似乎都很精明,对我们所面对的一切都斤斤计较。学生今天违纪了,不是直面今天的问题探索解决的策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明白改正错误的方向,看到明天的希望和改正错误后的自己,而是抓住其辫子不放,甚至翻出过去的老账,让学生心里阴霾密布,抬不起头来,看不到明天充满希望的路。而越是这样,学生似乎越难以改正错误,可能会有更多更严重的违纪情况出现。如此,教师心里生出的,便是满满的恨,这不但束缚了自己,也束缚了学生,自由便成为很遥远的梦。

走进教育,直面教育,我们应修炼自己的心,让其变得善良。心地善良,便心存宽容,当面对学生,尤其是犯错的学生,以及一时表现不佳的学生,总能换个角度,总能看到他的希望,并循着他的希望去引导和引领他,让他们在向着自己希望的道路上一路飞奔。这样的教育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尊重。尊重学生,意味着对教育,对学生充满爱意。而且这爱,不是强加于学生,而是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切地施爱,让他们从教师爱的阳光里感受生长的快乐,成长的自由,生命的希望。

当然,做自由的教育真正需要的是,教师心地善良,做教育之事精明,乐于并善于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让自己拥有教育的大智慧。

北大张维迎教授说:“自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当心灵不自由的时候,行动不可能自由;当言论不自由的时候,思想不可能自由。只有自由,才有创造。”教育需要更多的创造,自然需要以自由为根基。追求教育的自由是一种责任,它没有终点,它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刘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