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在体验中成长
杂志文章正文
在体验中成长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7        返回列表

倪红梅

[摘 要] 特色建设对学校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千山路小学以“体验教育”为特色,基于核心素养,确定办学目标,进而构建体验教育课程体系,实施体验式培训,推行体验式管理,构建体验式文化,让“体验”贯穿学校所有工作,所有人。

[关键词] 特色建设;体验教育;课程

从卢梭的“社会就是书”,到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再到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都揭示了同一个道理:生活是最好的教育;体验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只有亲身经历和体验,才会有刻骨铭心的独特感触。

2008年,建校的千山路小学,教师平均教龄不足三年,理论培训的效果几乎等于零;学校90%的学生是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经常随父母工作变动转学,规则意识、行为习惯普遍较差。仅靠说教、约束,很难触动他们的内心。于是,我们变说为做,确立了体验教育办学特色。

体验教育的落脚点在哪里呢?我们发挥学校周边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垦了六亩劳动基地,把它作为体验教育的出发点,以劳动为手段,以课程为载体,以育人为核心,学生在感官体验、情感体验、思考体验、行动体验等丰富的体验中,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升自我,做最好的自己。学校特色品质也不断升级,走出了一条以特色推动学校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思考体验特色发展理念

2008—2014年,是我校體验教育特色初创期,这一阶段以德育体验为主,育人目标侧重习惯养成和实践能力,基地活动成为重要路径,中国文明网报道了我校劳动基地实践的做法,习惯培养举措在威海市环翠区现场会进行汇报。

活动体验中,学生的行为习惯初步养成,但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他们暴露出独立学习能力差、自主创新意识弱的问题,于是,2014年起,我们进入特色发展期,以课程体验为主,立足课堂教学,建设体验课程体系,组织体验式培训,营造体验文化。在这样的特色发展历程中,自然地形成了我们的特色理念体系——

育人目标:培养“勤实践、乐探究、爱创造”的千山少年

核心素养:实践、探究、创造

办学理念:让每个生命因体验而精彩

办学目标:建设知行合一的体验式学校

校训:体验中成长

校风:千山勤行,体验乐知

教风:做中教

学风:做中学

二、构建体验特色课程体系

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对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三大主体内容,明确千山学子三大核心素养:“勤实践·乐探究·爱创造”,构建“知课程、行课程、创课程”三大门类体验教育课程体系。融合学科学段课堂内外,最大限度地实现教学做合一,努力寻找核心素养落地的力量,全科育人,全程育人。

(一)知课程——主动参与,自主探究

我们对优质课获奖数量做了统计:2014年之前的6年里,全校只有一节课获得区一等奖,2016年,区优质课一等奖7名,市优质课3名,省优质课1名。是什么让我们的课堂有这么大的突破呢?学校借助课题“基于课程标准的体验课堂有效性的研究”,基于体验教育理论,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唤起了课堂中曾深藏甚至消失的“体验因子”,真正地改变师生的生命状态与学习状态。

1.理念定位

体验课堂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我们提出“让学生站在课堂正中央”的口号,推崇“做中学,研中学,创中学”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乐学求知。

2.特色打造

为增加体验有效度,我们找准学科“主攻点”,打造学科特色,构建独特模式,引发学习方式的变革。

(1)语文“读中体验”。从“读”切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确立基本课堂模式:一读自悟——二读品赏——三读师助——读写运用。一至五年级分别设年段训练重点:请跟我读、自主识字、读中仿写、读读品品、群文阅读。开设体验作文课,形成活动体验、田园体验、研学体验、乡土体验四大序列,体验作文贯穿校园活动始终。学生在“创”中学,模仿课文写作,做个性化的“朗读者”。

(2)数学“体验交流”。以“互助交流”为学科特色,形成了“一探——二学——三问——四师助”的操作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变化:①“教”中学,体验当教师,分享交流。完整经历了从输入到输出这一思维内化的体验过程。②“做”中学,在动手、动口、动脑、动眼等“做”中,将知识内化或重建。

3.推进实施

以体验课堂为主线,每学期确定一个研究重点,形成“三级合力,三课推进”的实施策略。

(1)三级合力。学校、学科、教研组,三级联动,“带”中引路。

学校层面,确立每学期的研究主题。学科层面,选择一个课堂环节重点推进。教研组层面,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具体做法。

(2)三课推进。备课、磨课、写课,三管齐下,“研”中求进。

集体备课,设计《小题大研》备课本,教师带着问题来备课,并用数据分析效果,真正实现一课一得。三轮磨课,规定磨课流程:组内说课,改进教案;组内听评课,改进课堂;跨组听课,形成最终教案。每年写课,每学年安排一次写课比赛,形成《体验课堂》《体验案例》《体验故事》等校本写课集。

体验课堂的深化研究推进了知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他们主动参与学习,自主探究,乐学求知,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行课程——岗位历练,勤于实践

以品德学科为引领,整合课堂教学、德育活动、学科实践,通过岗位体验历练,激发内心体验,自我管理,自主养成好习惯。

1.自我管理

我们将学生校内外行为习惯养成作为一门课程来研究,既明确目标,又明确内容,更明确操作。编写《每一天这样走过》习惯读本,明确《千山路小学学生一日常规》,形成入校、课间、离校等5个模块、22个主题的习惯养成资源包,编写《行规导训》教师指导手册,制作养成课程微视频集,通过“班队会普及培养——少年宫重点提升——主题模块集中展示”的步骤,通过优秀示范、伙伴结盟,引导学生自主管理,固化行为习惯。

2.岗位历练

从班级、学校、家庭三个维度搭建岗位体验平台,让学校成为模拟的世界和浓缩的社会,学生在岗位体验中,服务他人,教育自我。

以校务体验为例。

竞岗:设立校务体验五部门:指挥部、服务部、督查部、礼仪部、卫生部,学生自主申报,填写《童眼看校园》问卷,参加竞岗初选,提出学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与主张。“试岗”一个月,提案通过后,挂牌上岗,接受培训和监督。

履职:一是参与“晚学”“餐厅”等常规管理,我们引导各部,尽量采取正面措施疏导,尽量发现赏识优秀典型。

安全督察部的学生发现校车纪律混乱,提议一是实施三固定六知晓:即设立站牌,每班车固定位置,走固定的路线,学生按照固定的规则上下车;知晓乘坐车号、车牌号、座位号以及照管员、司机、父母的联系方式。二是让大家等车时有事干,就不乱,于是,设立“校车总指挥”学生体验岗,制作路队站牌,一班车学生诵读排队,二班车学生做快乐情绪手指操,三班车则诵《弟子规》、玩益智游戏、做室内有氧操,开启快乐候车“半小时”,形成了具有体验特色的离校课程。

二是参与健康生活四大节日——体验节、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少先队三大仪式——升旗、入队、毕业的策划与组织。创新思维,年年主题不同;考虑周到,人人参与体验。学生自己策划组织,自己参与体验,在特别的“岗位”上,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质。

岗位历练为主的行课程,在实践中培养习惯,开发潜能。近三年,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300多人次,《体验,让雏鹰展翅奋飞》《小家务,大智慧》等经验介绍发表于《少先队活动》等。

(三)创课程——动手动脑,热爱创造

以学生的多元需求为出发点,以教师的特长优势为支撑点,借助课题“基于核心素养的校本课程群的创建与研究”,我们创建了田园体验课程,包括田园躬耕、田园美术、田园旅行。学生手脑并用,在实践中自主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创造。

1.明确目标

紧扣“实践、探究、创造”的千山核心素养,结合各课程特点,明确各课程培养目标,让课程行动有方向。

2.整合内容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确立各年级课程主题;组织骨干团队,梳理级部课程内容;开发、编写、修订配套教材,使课程行动有依托。

3.创新实施

以田园美术课程为例。

(1)建立社团。基于“利用好田园废弃物”的思量,2009年,我们开设了麦秆画社团,利用麦秆本身的光泽,通过泡、刮、烫、粘等步骤,表现学生田间劳动的场景,材料来自田园,作品美化校园。

(2)五级课程。实践发现,玉米皮、五谷、树叶等各种植物的根茎叶果都可以成为田园美术的原材料,丰富画种、材料,明确年级主题,建设五级课程,推行“2+2”管理模式:国家课程普及+社团特长培养、连堂走班选课+微课跟进辅导。形成材料加工、设计创作、欣赏体验三种课型模式。田园美术从一个社团拓展到一门课程。

(3)创新品牌。继续探究,创作出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田园美术作品,作品的功能,从装饰校园到拍卖、微店销售,善款捐助需要的人,田园美术的育人功能越来越丰富,参与面越来越广,社区家长人人知晓,全校师生人人会做。美术教师获市级研讨课、优质课奖,田园课程获山东省基础教育成果一等奖,山东省特色课程一等奖,系列做法发表于《新课程》杂志。回顧走过的历程,我校走出了“普及项目——深化内涵——培养能力——提升文化——创新品牌”的特色建设之路。

田园系列课程,历经9年的发展,从最初6亩劳动实践基地中来,到更加广阔的田园乡情中去,不断发展的历程,反映出学校对“体验”内涵理解的不断深入和扩展。不仅成功对接了国家课程,更发散整合了语文、数学、科学、音乐、地方等学科知识,打破学科壁垒,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现在,全校100%的学生参与过田园躬耕和田园美术课程,90%以上的学生参与过田园旅行,这些活动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难忘的经历,在他们心灵深处打上“体验”的烙印。

三、实施体验式特色培训

我校教师平均年龄28岁,急需各种培训,我们确立体验课堂、班级管理、职业幸福三个层面的培训内容,以体验式培训为主要手段,让自主发展、个性提高流行千山。

1.问题研究式

实施“体验课堂”,我们坚持每学期一个研究主题,通过主题同研,优化推广学科模式中的一个环节。把问题当课题,开展基于问题解决的研究:针对现象提出问题,诊断病因;根据问题设计方法;教学实践中实施并调整;写出解决问题的报告。这样的小问题小教研,因为“解决一个问题,归纳一套经验,形成系列做法”,所以惠泽了整个团队。

2.个性分享式

我们推行一班一品建设,鼓励各班级确立自己的班级特色,建设班级文化,开展主题活动,建设特色班集体。每周推荐评选骨干班主任进行一班一品经验分享。

3.心理互动式

我们关注教师的心态,举行系列活动,释放工作压力,提升职业幸福感,工作中时时体验家的感觉:上行下效、修己安人、关心暖情。团队心理拓展、儒莲传统文化学习、“解开千千结”等心理活动,教师静心,净心;感动千小颁奖、劳动基地采摘、赶海拾贝等课余活动,凝心,齐心;新年文艺汇演、青年烧烤骑行、接力跳绳等文体活动,修心,健心。

4.人人登台式

人人都可以是培训师,培训内容在每学期校级研究主题范围内自选,培训的主体和形式丰富多彩。

(1)学校领导,做中导。每年9月份,学校领导都到新教师所在班级驻班指导,进而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们住宿教师近30人,于是,每周四我们举行住宿教师参加的“星月课堂”,学校领导抛出发现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案,教师在实践中尝试解决,领导继续跟踪,指导。这种参与中发现,研讨中解决,实践中落实的培训让新教师快速成长。

(2)骨干交流,做中教。从组内教师的问题、困难入手,组长先示范,再看年轻教师怎么做,言传身教、问诊抓药。组长徐文君给新教师示范:清晨,怎样将卫生打扫,读书学习,批改作业,单独谈心等安排得井井有条。

(3)草根同研,做中帮。我们搭建“草根论坛”平台,只要你有特长,就可以登坛分享,发挥每位教师的个人潜质。系列培训,让我校拥有1位省能手,4位区教学能手,10位教坛新星。实现14年之前,教坛新星零的突破。人人都做培训师,激发了全校教师的潜能,促进自我成长。

四、建设体验式评价

我们对学生的评价重在“激励”。形成“两币”为载体,“易购”为平台,“多元”共评价的模式,与三类课程相结合,关注学生纵向发展,激发成长内驱力。

知课程——采用过程评价,引导时时探究。各学科建立成长记录袋,关注阶段性评价,定期发放体验币。

行课程——实行星级评价,关注日常实践。根据学生在自我管理、岗位历练、校务体验中的表现,每周评选常规“标尖班级”。

创课程——关注个性评价,激发创造力。采用现场活动式,如田园五节展示;过程记录式,如田园美术存折、个人旅行护照;个别抽测式,如口风琴、体育技能抽测等。

根据学生表现,发放两币,可以到体验币兑换室换购,也可以到“体验节”体验拍卖员、解说员、销售员、食品制作等岗位角色。融体验产品拍卖、体验币兑换、快乐童购、游艺与展示等于一体的体验节,已经举办了十届,深受学生喜爱。

五、打造体验型文化

我们围绕“实践、探究、创造”的核心素养,着力打造环境、制度、精神三方面文化,让校园成为一个大体验场,让制度成为习惯,让文化成为信仰。

1.环境文化

我们整体规划,分区域、定主题,建设“四苑五吧二休闲”的立体体验式校园文化,科学划分教、学、做、玩、创五大功能区。文字唤起体验兴趣,校园的每一处文化都是体验的课堂;设施提供体验空间,每一处道具都是体验的学具。人人参与设计,处处都能体验,时时展示创新。无需语言和说教,“体验”的“芯片”已无声地植入师生心间。

2.制度文化

我们建立《体验课堂听评课制度》《研学旅行展示评价制度》《领导驻班制》等系列体验制度,保证规范、引导实践、激励探究、鼓励创新,发掘每位师生的亮点,让亮点项目点亮生命。人人能参与、人人可纠错、人人来献言,在管理与被管理中体验:学校,是千山每一个人的家;特色建设,是千山每一个人的事。

3.精神文化

實践、探究、创造的核心素养是我们精神文化的灵魂,“实践出真知、先做再说、我能行、一定还有别的方法”,成为我们行动中的习惯用语;“这事儿我可以、我还有建议、恭喜你发现了这个问题”,是千山师生的担当和勇气。被允许、被看到,是千山师生共同的心灵感受与行为准则,因为实践,我们有底气;因为探究,我们有情趣;因为创造,我们更有豪气。

体验特色教育,我们越做越通透。我们发现这是一条教育的坦途,走在这条大道上,想不成长,真的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让体验教育的印记伴随师生们成长、提高体验课堂的实效性、让家长更多地走进体验教育,这都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更是我们研究的目标。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