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智慧设计化解教学难点
杂志文章正文
智慧设计化解教学难点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2        返回列表

展建奋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中的“地球自转与时差”是一个教学难点和重点,历年高考对这个知识点都很重视。而学生在高一阶段,由于对空间概念(球面)的认识、理解没有数学相关知识的辅助,所以学习的困难较大。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一难题呢?

记得一开始在上这一部分内容时,我主要依靠地球仪的演示,反复讲解地球自转与时差的关系。但课后有很多同学反映听不懂。以后,我再上课的时候,运用了地球仪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细致地讲解这一内容,效果好了一点,可还是不理想。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通过了解,同学们反映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对时间概念的了解不透彻;其次,对地方时的概念不清楚;再次,对经线和时间的关系掌握得不好;最后,上课好像听懂了,可到做练习时还是会错。

针对同学们的疑惑,我觉得主要是我没有好好地进行教学设计,没有把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只是依据教材和自己的想当然在教学。为此,我反复对教材和课程标准进行研究,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整体筹划了这部分的教学活动:

在课前,我要求学生以同桌为一组,带好地球仪和一根较粗的绳子。教师带好地球仪、手电筒,准备好多媒体课件。

首先,我请同学谈谈对地球形状和运动的认识。“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绕地轴自转的同时也在绕太阳公转。”

“那么,由于地球不透明,也不会发光,在自然界会产生什么现象呢?”我接着问。“地球的一半被阳光照射,是明亮的;另一半则是黑暗的。”

是这样吗?我请两个同学利用地球仪和手电筒实际演示一下,结论很明显是正确的。

那我们就可以说,地球上始终有一半是白天(昼半球),另一半是黑夜(夜半球),我们可以发现,划分这两个半球的是一个圆,我们命名它为“晨昏圈”。我请学生在地球仪上用绳围出晨昏圈,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这一过程。

然后,我请同桌的两位同学,一个拿好围成一个圈的绳(晨昏圈),一个转动地球仪,注意观察在地球仪上的中国北京,随着地球仪的转动,出现了什么自然现象?(学生齐声说出答案——昼夜交替。)

再看看,划分昼夜半球的晨昏圈有没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半个圆是晨圈,半个圆是昏圈。)

想一想,如果你站在地球上的夜半球,随着地球仪的自转,经过晨昏圈会有什么现象?(同学们思考、讨论、发言:“先是黑夜,然后在晨圈上是日出,接着太阳越升越高,到最高,然后太阳逐渐降低,到昏线上是日落,接着就又进入了黑夜。”然后我用多媒体演示讲解。)

这样,地球上的人就感觉到了昼夜的交替,而交替的周期就是一个太阳日,也就是我们讲的一天。一天,就是时间的一个基本单位。请同学们设想这样一个情景:你是一个远古时代的地球人,你每天看着日月东升西落,看着自然万物的周期性变化,你会感觉到有一样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影响着一切,它就是时间。那么,你会用什么来作为衡量时间的参照物呢?(会有很多答案,但是以太阳为参照物是最方便和准确的。)

实际上,地球上不同的文明都是这样选择的。那么,怎么来规定比一天更小的时间单位呢?现在的时间单位大家都知道:一天24小时,一小时60分钟,一分钟60秒。那么,作为一个古代人,你怎么根据太阳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了呢?(很多同学想到了“日晷”,老师用多媒体演示日晷的原理并解释。)那么,一天24小时是如何根据太阳来区分的呢?(同学们并不清楚,需要老师来解释:首先确定的是正午12点,就是一天中太阳升得最高的时候。然后,把地球自转一圈的360度平均分成24份,每一份就要转一个小时的时间。)

请同学们看手中的地球仪,以0度经线为例,将它转到正午时的位置,再找到西经15度,东经15度,想一想,这两条经线上的时刻是几点?再任意找几条经线进行思考,相互提问,最后请同学们归纳,得到什么结论?(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转,在东部的地点比西部的地点先见到日出,所以,不同经度的地方时间就有了早晚之分,东部的地方比西部的时间要早。)

紧接着,就可以发现,经度相差15度时间相差1小时,经度相差1度就是4分钟。这就是地方时不同的地方时刻也不一样。

课程进行到这里,同学们对时差产生的原因、时差的本质有了一个清醒的认识。下面的区时、各国的行政时间、日界线的概念也就容易理解了。(设计略。)

那么,他们真正理解了吗?

为了检验和巩固所学的知识,我当堂请同学们做了几个练习,有文字题,有读图分析题,发现效果比以前好了很多。但还是有一些问题:有些同学还是理解不透彻,部分同学对经纬线和晨昏线的不同展示方式在阅读理解方面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限。

于是,我就安排不懂的同学在课外活动时间到操场做一个活动:请24个同学,每人代表一条经线,假设每条经线相隔15度,然后另一人手持电筒,象征太阳,24个同学分别说出自己的地方时,然后再走动一周,说出时间的变化。然后请旁边的同学观察并提问,任意说出两条经线的时差。通过活动,大部分同学对时差有了深刻的认识。然后,我提供了两种不同角度的全球经纬网图,请同学回去后再做练习,思考,分析,交流。通过检测,极大部分同学攻克了这一难点。

通过对上述教学难点的处理,我觉得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更高了。一个有效的教学设计,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设计。以前这一难点的处理,只考虑了教材、教师,而忽视了学生这一教学主体。因为没有“备学生”,所以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而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做好以下两方面:

“构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当代杰出的教学设计理论家罗伯特·M·加涅提出的名言:“为学习设计教学”,正是我们长期以来对教育学关系的深刻认识和总结。教学本身是围绕着学习展开的,教是为学服务的。为学习设计教学意味着不能仅仅考虑教师教得方便、教得精彩、教得舒畅,而是把学习与学习者作为焦点,以教导学,以教促学。

首先,教学设计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要有清晰的认识:学生学习的“起点”在哪,他们具备了哪些已有知识,他们真正感到困惑或难于解决的关键点在哪里,教学目标在实现时的具体障碍究竟是什么……“地球自转与时差”这部分教学内容,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知道地球是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不停地转动,每天太阳都东升西落,一天有24小时。但是,他们对一天24小时是怎么规定的;对不同经度的地方时有差异还是会感到困惑。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意见和需求。以学生的身份来看问题,来设计教学方法和过程。教学设计是基于学生问题所开出的“处方”,它应该是从学

生的真实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材或教师假想的问题出发。教学设计不仅要重视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有效性,还必须关注学生在学习中是否能习得一定的方法和态度,建构起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在设计本难点教学时,我就特别注重这一方面,从知识的起源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创设“古人”的情境让同学去探究、理解时间的概念。

最后,可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的决策中。这样,既可以更适应学生的学习实际,强化学生的参与感和自主意识,也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能动性。最后一个活动,实际上是请同学们设计活动方案时,一个同学提出来的。为了使部分同学对这一难点有切实的理解,我请同学们自己设计方案来解决这一问题,同学们的方案五花八门,充分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在设计方案的同时,他们对这一难点已有了很深刻的认识。

当然,除了“以学生为主体”“以课标为中心”以外,整体筹划教学活动也是很重要的。教学设计,首先要认真做好教学的前期分析。它包括:学习需要的分析(学习需要就是学习者“目前的状况和所期望达到的状况之间的差距”);学习内容的分析;学习者的分析(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及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其次,抓住教学设计的主要环节: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最优化的教学策略,合理安排好教学秩序;准备好教学效果的评定。最后,在教学设计时,要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建构主义者看来,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根据自己先前知道的知识对当前的知识进行积极的建构;学习产生于学习者与环境互动情况下的积极建构。因此,为学生提供和创造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是教学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

在本教学设计中,我主要创设的是“应答性学习环境”。它是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的“参与型环境”“对话型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可以直接作用于它,解决自己的学习难题。

新课程认为:教学,就是在一种支持性的学习环境中,教师与学生以教学内容为“话题”“谈资”而展开的对话活动。在教学设计时,要时时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材是一些范例、一个载体、一种资源;环境是课程的要素、智力的背景、学习的条件”。只要通过教师充满智慧的精心设计,任何学习难点都可以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