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当我们面临迷路的风险
杂志文章正文
当我们面临迷路的风险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4        返回列表

张圣华

假如我们是一批旅游者,迷路只是一段意外的插曲;假如我们在教育工作中迷路,我们可能要面临非常久远的麻烦。这样的假设似乎有危言耸听的嫌疑,可笔者在现实中的所见所闻,促使自己把这样的问题摆出来,以提醒从事教育的人应把辨清道路和明确方向作为每天的习惯。教育的回头看、左看、右看,都有极重要的价值。

辨别教育的方向,本质上是对中国特色的教育有一个准确的、根本性的定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是最符合实事求是精神的。以培养现代中国人为己任的中国教育更需要这样的精神。那么,对“时”和“地”的研究就是大事。就“时”来说,指向的是现实,但想弄清现实问题,往往必须研究历史。因为现实中经常没有现成的答案,而历史所展示的规律,却能帮助我们找到打开现实问题的钥匙。尤其是教育的复杂性逐渐被发现,越来越多的人明白: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不见得今人比古人更深刻。也许我们沾沾自喜于日新月异的现代新技术和丰富得过剩的物质所带来的甜头,但我们不得不应付在教育核心问题上的迷离所带来的混乱。比如,长时间遗忘了对教育本质的追问,教育就有失去方向的危险;如果大规模的教育游离于航线之外,那就有失去控制的可能。

这些不顺耳的说辞,对时下的“教育多动症”,也许可以唤起救治的警觉和反思。

按着这样的思路,一路捋来,不难发现,我们严重忽视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块“黄金地段”。

这块“黄金地段”,就是中国的近代教育史。

除了几个研究人员,好像很少有人真正打开过近代教育史。似乎那段历史因为有更激烈、更引人、更抢眼球的情节,例如战争、饥饿、改朝换代等,教育反而成了“灯下黑”。救亡时代过去了,我们可以用平常心来展开近代教育这片天地,来发现这块离现实最近的“黄金地段”:这里有如繁星满天般的教育大师群像,这里有现在听起来依然振聋发聩的金玉良言。对从事教育的人来说,这里有取之不尽的宝藏。

严复、梁启超、蔡元培、张伯苓、黄炎培、徐特立、鲁迅、晏阳初、陶行知、陈鹤琴等,包括毛泽东,这些跨越世纪的巨人们,都有着深厚的教育情结与博大的教育情怀,都对教育有着立体的、深入的、立足于改造现实的思考和研究。在这一阶段,对教育现实的研究、对教育规律的探索,超过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阶段。

这一阶段前承泱泱东方古老帝国,后启现代民主共和国家,关于教育的最强音是教育救国。把教育作为挽救民族危亡的路径,把自己的激情、智慧与青春和盘托付给了教育,这几乎是那一代爱国知识分子百川归海般的坚定选择。而这个选择的支点是教育可以“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可以“改造旧国民、培育新国民”,可以“新我们的国家”。这是在走了很远的路之后,最终得出的结论——国、强国必先改造被愚弄了千年的民众,这必须靠教育。

但是挽救民族危亡该靠什么样的教育呢?该办什么样的教育呢?老式科举教育是确定不行了,现成的样板是西式教育或东洋教育。于是,一股洋式办学风热热闹闹地大刮起来,结果这些学校培养的“外国人”在当时的中国根本用不上。走了一段弯路后,才有晏阳初跨进泥巴墙搞平民教育,才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才有陈鹤琴的“活教育”,才有经亨颐的纯正人格教育,才有黄炎培的职业教育。这是真正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教育。

可以这样说,正是这段教育初步构建起了中国教育的精神:脚踏泥土,融进民众;播种理想,改造生活。

一批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大师投身于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片壮观风景。他们的足迹颇有启示:教育是什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中国需要什么样的教育?该怎样办教育?现实教育与古老传统有什么关系?中国教育与西方文明有什么关系等等。这些大师对此都有很具体的思考、很成功的实践,与现在的教育有诸多相通之处。当我们追寻这些大师的足迹时,会感到很深的遗憾:为什么这么迟才做这样的事?为什么这么久无视这块“黄金地段”?我们走了多少冤枉路啊!

还有,对于当代教育工作者来说,一个经常性的困惑是角色定位问题。也许没有了救亡问题,教育的指向有所宽泛的缘故,大家很多时间纠缠一些技术问题、细节问题,而教育的本质问题,尤其是教育哲学问题,却被束之高阁,于是就自然出现角色定位的疑惑。很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从事与心灵密切相关的工作,只是认为自己不过在做一种“为稻粱谋”的技术工作而已,同与机器或商品打交道没有什么大区别,自己的思维也因此变得程式化。笔者称之为“教育工作的迷路者”。追寻近代教育大师的足迹,不由你不思考这个问题,不由你不对教育工作进行重新定位。或许,在这个追寻过程中,你会找到作为教育者的幸福冲动与智慧泉源。

到了开发这块“黄金地段”的时候了。也许马建强先生的这部《追寻近代中国的教育大师》将成为这一工程“破土动工”的标志,其深入浅出的叙事,其提纲挈领的把握,其激情灵动的阐述,都能展示出马建强先生的治学功力和对中国教育的一往情深。读着这些文字,不觉已感到大师们的智慧和情怀所带来的震撼;追寻着大师们的足迹,不知不觉间自己对教育的责任也清晰起来——这是我的国家,这是我的人民,这是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