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教育就是精耕细作
杂志文章正文
教育就是精耕细作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8        返回列表

姜志芳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教育就是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

精耕细作是指农业生产上认真细致地耕作。农业生产中栽培的农作物各有不同的遗传特性,需要的土壤、气候、温度、阳光、水分、肥料等都有差异,播种的季节、时令各不相同,不同作物品种之间有的互惠互利,有的竞争激烈、你死我活,要看到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各种生物之间的关联,并巧妙加以利用。

精耕细作就是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规律,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用一颗能关注和关爱生命的期待之心,不断地满足它、顺应它、引导它、发展它,作物才能茁壮成长;即使矮苗、瘦苗也不放弃,精心呵护。农民从春天播种到秋天收获,耐心观察生命的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演变,怀着惊喜的心情从春天期待到秋天,直到硕果累累。他们不会因作物生长慢而揠苗助长,不会指望一次浇足水、施足肥就完事了,因为那会适得其反,颗粒无收,正如一句谚语说的,“你哄我地皮,我哄你肚皮”。

农民精耕细作完全是因地制宜,因作物不同而选择不同的栽培方法、管理方法,会根据庄稼的需要适时、适量浇水施肥,当好作物的守护神,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

教育和种地,虽是不同的两个问题,但有很多相似性。

一是农业和教育两者的对象都是鲜活的生命,每个生命都有特殊性,都应特殊对待。

二是农民种地和教育人两者都需要精耕细作、耐心等待、慢慢欣赏,方能收获硕果。

三是农民和教育的对象可塑性较大,都易受环境因素影响,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特点,寻找最佳时机,创造最好条件,满足其健康发展的需要。

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每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树有树的美,花有花的香,万物各成其美。人作为万物之灵,更是如此。当我们每个人都从内心欣赏自己、欣赏别人,生命才会绽放得最美。教育就是为生命的成长创造好的环境。教育只有回归生命才会真正起到“传道”的作用。有一个故事说:一群朝圣者行走在赶往圣地的路上,长途跋涉。肩上的大包小包让他们一个个气喘吁吁。在人群中,唯独一个背着弟弟的小女孩神态自若,步履轻松。同行者很奇怪,就问小女孩,为什么你不累呢?小女孩微微一笑说:“你们背的是包袱,而我背的是生命啊!”是啊,生命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是鲜活的、灵动的。每个人有它自身的意志和精神,外部环境不可能彻底改变它。教育的过程就是要象农民那样以生命为重,用积极向上的教育环境不断满足人、顺应人、引导人和发展人,让人从呀呀学语慢慢走向成熟,去实现人的最终价值。

教育要像农民那样,根据作物的不同种类和不同成长时期,适时、适量地调整水肥,除草去虫,细心呵护,正如老农所说:人勤地不懒。教育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教育者要遵循教育内在的规律,尊重每个生命自然生长的特性,不同的学生其家庭、智力、健康状况、年龄、认知水平等各不相同,要看到差异,并关注差异根据每个生命的不同特点选择最佳的教育方式,提供最佳的成长条件,扬长避短,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同时教育是需要期待的,它是一种固守、一种耐心,是一份信任、一份宽容。“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减少教育的浮躁,与功利,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理解与品悟的空间和时间,慢慢修养高尚品德、积累知识和能力。对学生的错误,也要多一些等待与期望,留给学生一些反思时间,可能会多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人的成长,并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知识是容易教的,技能也是容易训练的,但精神和灵魂的成长却需要信任与耐心,需要用期待的目光长时期地注视,需要潜移默化,渐渐熏陶。当我们对挺拔茁壮、青翠葱绿的小苗疼爱有加的时候,千万别忘了对那些暂时“矮人半截”的小苗,甚至一些“歪瓜裂枣”也要用放大镜来看看它们的优点,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生长条件,甚至“开点小灶”,多浇点水,多施点肥,这样才能让每个生命都能感觉到自己是重要的,是有尊严的,是受到重视的。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个性、挖掘学生潜能为目的教育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旋律。所以,教育应该象搞传统农业那样,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分门别类地进行精耕细作,为每位学生创造展示个性的条件和空间,精心引导,人人都成才的教育目标一定能真正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