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环境因素对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杂志文章正文
环境因素对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6        返回列表

张义泉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为社会所重视。国内多项关于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中学教师心理健康受损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农村初级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成人和城市教师;职业倦怠、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突出。在我国,农村初中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主体,他们肩负着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重任,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仅影响其个人的生活质量,更直接地影响其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本文结合对广东省潮州、揭阳两市农村初中教师的调查访谈,探讨环境因素对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为促进农村初中教师身心的健康发展提供简单有效的途径。

影响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环境因素

1、职业环境对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被视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种职业的神圣感在客观上迫使教师不得不掩盖自己的喜怒哀乐。教师的职业定位要求他们淡泊名利,使他们无法宣泄负性情绪,因而更容易隐藏自己的心理问题。由于教育的长期性、后效性等特点,教师的劳动成效不易立竿见影,因而易感到职业的沉闷乏味而产生心理困扰。

农村家长的素质普遍不高,又因为忙于农活,家长对孩子疏于管教,教育孩子在某种程度上就变成了学校的全部责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以一种个人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接触,以便让学生能不断受到鼓舞和激励,去承担个人学习和成长的自我责任。而由于农村初中教师自身还很难具备这些能力,所以日益觉得无助和焦虑。农村教师工作的特殊性,会使一些教师经常处于压力状态之中,客观上造成了农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比一般人群严重的状况。

初中教师的劳动对象是那些被称为半成熟、半幼稚,身心刚开始发育,问题行为较多的学生。而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需要太多的情感支出,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心血。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有好的学习成绩,能够早日成才,但往往事与愿违,难尽人意,愿望与现实的反差使教师产生无效能感和挫折感,从而损害了教师的心理健康。

2、社会文化环境对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我国的社会文化习俗对教师这个职业的理解是偏颇的,过多强调的是教师的奉献和责任,却忽视了教师作为一个平凡人应该拥有的基本物质生活条件和人格尊严。社会对教师的职业要求很高,但教师的社会地位却不高;教师的职业环境很复杂,但工作条件却不尽如人意。农村初中教师在比较艰苦的地方教书育人,享受的待遇却远不如其他相关行业。教师的政策性工资、补贴、奖金,往往难以足额、及时兑现。在医疗、保险、养老等方面也缺乏应有的保障。教师经济待遇的偏低制约其社会地位的提高,巨大的心智付出与社会、经济地位不高的矛盾,导致教师产生不公平感,挫折感,自卑心理也由衷而生。

农村教师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不少教师的家庭负担较重,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面临着诸多困难。此外,职称评定,竞聘上岗,素质教育,新课程实施等等,都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面对压力,有的教师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变压力为动力,但也有一部分教师却因压力过大而导致身心疲惫。

3、学校环境对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

学校以升学率考核教师,评价方法过于片面。在农村中学,“以分数论学生,以升学率论教师”的现象还普遍存在。许多学校简单地用及格率、排名次、分数高低等指标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其结果是不但伤害了名次落后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且迫使教师处于高负荷运转中,使得教师不堪重负,从而导致心理和情绪上的极度疲劳。有些学校领导不能正确认识评价的作用,在职称评聘、进修培训、评优晋级等方面也未能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去评价和处理,而是看关系、分远近,使得教师们意见纷纷,感到自己被埋没,产生敌对和倦怠情绪,工作热情降低。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相对比较闭塞,学校又不能从管理层面上创设和谐的环境来舒缓教师的心理压力,导致教师压力日臻积累,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痛苦。

学校的人际环境欠佳,管理方法不当。有些学校缺乏良好的人际氛围,集体意识不强,合作精神不够,使得教师之间不能坦诚相待,互通信息,相互支持。还有不少教师为评优、晋职、涨薪等利害关系而相互猜疑、防备,明争暗斗。在学校管理上,许多农村中学校长在管理过程中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师信任不够,一味实行所谓“铁的纪律”、“钢化管理”,把管理当成是对教师的监控,造成领导和教师的关系紧张,意见不能得到及时沟通,使教师产生无归属感和压抑感。此外,年轻教师的改革和创新得不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学校领导的官僚作风、形式主义、办事不能设身处地为教师着想,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教师的自尊心和工作积极性。这些也极易引起教师的抱怨,产生苦恼、烦闷、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反应。

学校对教师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目前农村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而且很多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片面的认识。仅有12.5%的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层面的工作,但绝大多数都是针对学生的。据调查表明:有51.6%的校长和教师认为目前在农村初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尚不具备”;高达82.5%的学校领导和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农村初中由于既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不重视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一方面,随着学生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不断增多而加大了教育难度和教师的心理负担;另一方面,教师因缺乏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机会,自身的心理卫生和心理保健意识也因此得不到重视和强化,这是影响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不可忽视的原因。

促进农村初中教师心理健康的对策

1、创设优化的社会环境

政府要理顺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加大对提高教师待遇的政策倾斜力度,改善农村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让教师从经济困境中走出来,激励教师敬业乐业;大众传媒对教师要进行正确、正面的报道,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引导人们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价值,调整公众对教师的过高期望,促进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社会和家长要理解教师的职业特点和工作的艰辛,认可教师的辛勤劳动,给教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在教育改革方面,政府要充分考虑农村教育的特殊性、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建立起适应农村情况的教育制度、课程内容与评价体系,为教师创设宽松和愉快的工作环境,采取各种措施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2、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学校工作环境是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管理者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为教师培育良好的组织氛围。第一,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树立充满人文关怀的管理理念,采取情感激励的管理方式。要尊重教师的艰辛劳动,表彰教师的乐业、敬业精神,理解教师的苦衷,善待教师在竞争中的挫折和失败,使教师得到信任感、温暖感。第二,应当高度重视校园文明建设,营造温暖、和谐的人际环境,采取各种方式促进教师之间的沟通与合作。第三,应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素质教育和新课程实施的有效途径,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也要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第四,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改变以升学率或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唯一标准的错误做法,重视教学过程、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业务能力、态度和进修提高等多方面的评价,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第五,农村初中要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同时也要强调和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鼓励全体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增强教师的心理卫生意识,提高教师对心理疾病的免疫力,以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3、保护教师的合法权益

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了教师有业务活动权,学术活动权,教育学生权,享受工资报酬、福利待遇权,参与管理权和进修提高权。还规定教师在学校或者其他教学机构其合法权益被侵犯时。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因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按照《教师法》的规定及授权,加大执法力度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证每一个教师的申诉案件都能及时、依法得到处理。这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而且还能增强教师的职业安全感,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4、提高教师的适应能力

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固然离不开社会、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等多方面的理解与支持,但教师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会一些能获得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心理调适,是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产生的关键环节。因此,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心理训练,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一是要客观地认识自我,正视和接受现实,积极悦纳自我,从容对待挫折,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二是要系统掌握心理学与心理卫生等方面的知识。掌握有效的应对方式。运用升华、自我安慰、积极暗示、合理宣泄、心理放松、行为归因等,有助于抵御挫折,保持乐观情绪,减轻压力对自己的伤害。三是要采取积极的认知评价方式,确立适宜的抱负水平,不断学会适应新环境。四是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能,劳逸结合,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进而减轻心理压力,保持平和心境,促进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