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新课程改革中的班主任工作
杂志文章正文
新课程改革中的班主任工作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5        返回列表

肖 云

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启动以后,教师们已开始对课程的理解转化为行动。并在教育教学中,呈现出新课程的理念和方式。应该说,任何新课程的施行,都会推动着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都需要教师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而教师行为变化的速度和程度又充实了课程改革的内容,决定了课改的进程和成败。从某种程度上说,课程与教师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二者互为依存。

教师的工作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现今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强能力、勇于创新的人,仅仅停留在原有“传道、授业、解惑”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而当你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被社会所需要时,你所做的工作自然也就失去了意义,会误人子弟。因此,身为教师,可谓任重而道远。

班主任是以协调各科教师的教育工作,加强团、队组织的影响,争取家庭的支持、社会的配合为职责的专门教师。是班级教育、教学的主要负责人,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具体执行者。班主任往往一天要与学生相处七、八个小时。其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情操以及对各种事物的情感态度,无不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中。班主任的工作观念直接决定了你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这是一个继承与更新的过程。所谓的继承,是继往开来,承前启后,是总结批评的过程。所谓更新,是一个改革的过程,是继承的升华,是扬弃,是新观念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环节。

更新管、教横式,继承人文教育精髓

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多变性与人文精神的永恒性,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一对尖锐的矛盾。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创造是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给我们带来难以预料的问题甚至灾难。靠什么来架驭这匹狂奔的野马呢?这就需要我们把目光投向人文学科的教育。未来社会不仅充满竞争,而且更离不开合作。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这是一条相辅相成的必经之路。科技发展越是迅速就越需要人文精神的牵引。人们需要人文精神来指引并确定未来社会发展方向。

教师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从而鼓励、引导学生,把班级当成一个团队,把发现、发挥、发扬每一个学生的长处作为团队的任务之一,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团队中都得到愉悦的感觉,都得到个性的张扬,找到成功的体验。下面我写的一篇案例,便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角落,更需要阳光

又到大课间活动的时候了,“蛇形跑”使得学生们的脚印几乎踏遍了校团的每一寸土地,一声“自由活动”,操场上一下子沸腾起来:跳大绳的,跳短绳的。踢毽子的,打球的……满眼看到的都是绽放的笑脸。两耳充溢的都是流淌的欢笑。

我摇着大绳。看着一个又一个学生轻盈地飞过,笨笨地跳过,有惊无险地闪过……我的心洋溢在温情中。职业敏感又促使我四处张望着,看有没有同学做危险游戏,不经意间目光定格在我身后的宋扬身上。瘦瘦小小的他,看着眼前的一切,怯怯地笑着,并没有意识到我在注意他。

“宋杨,你也来跳吧!”我随意地说了一句。

他似乎吃了一惊,下意识地往后退了两步,扭着手指,低下头,又向上瞟了我两眼。小声说:“我不会。”

“来吧。让同学教你。”我不觉有些不忍。他一个人站在那,孤零零的。

“老师。我不会。”

“那你站在这,站好了,我再给你摇。”

他迟疑了一下。终于走过来。第一次。绳子过来,他忘了跳,似乎有些欺意地看了看大家。

我鼓励地笑了笑:“没关系,再来一次。”

绳子过来。他紧张地跳了过去,一下一顿,手紧紧地攥着。

看着他局促不安,有些受宠若惊的神态,我的心突然感到一种莫名的刺痛。平日里我把精力过多地放在了成绩好的同学身上,把目光过多投向调皮捣蛋的孩子。像宋杨这样成绩平平,叉过分安静的学生便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而他们也同样渴望着老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

他们每一个人对于我来说。只是五十二分之一,但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相对于他的一生来说,就是百分之百!

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举动,就能给孩子以欢乐和希望,我的心中蓦地升腾起一种本能的责任感。教师,既然被称为太阳底下最神圣的职业,那就应该让每一个学生的心里都成为洒满阳光的地带。

继承教师角色的特征,

更新教师角色内涵

教师在新课程中将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从教师职业的作用和功能来看,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未来教师角色做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要适应这一转变,教师角色需要至少发生这样的一些变化。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人,之所以被称为“高等动物”,思想乃是重要的标志之一,而道德品质正是思想体系是否完整,思想发育是否成熟,思想状况是否健康的衡量标准。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是道德品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所执教的二年八班。一年多来,同学们已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有极强的集体荣誉感,班风团结向上,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及学习上得到各种各样的嘉奖。从事教育工作多年的我敏感地发现,在学生中间,出现了超前消费的现象,并且正在形成一股风气,蔓延开来。随着商品经济及社会的发展,计划生育的普及,学生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温饱型,有一些已达到小康型,甚至跨进贵族型。于是,不计家庭状况,互相攀比的现象也相应地出现了。这就需要我们想办法去引导学生们的思想,让他们在朴实的基础上去形成自己正确的世界观。我们需要不留痕迹地去塑造学生们的道德品质,让优越的物质生活仅仅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保障,而不至于成为我们教育孩子的障碍。

在充分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后。我召开了以“欲奢先思,欲俭先行”为主题的班会。在班会的准备阶段,先展开了一次讨论,剖析自己和身边的人与事。哪些行为是不必要的消费,再深入探究其思想根源;收集相关的格言警句;查找历史上名人勤俭节约的先例。班会上演的小品就取材于同学中发生的事,再对照伟人反省自己的不足,收到了极好的教育效果。通过这次班会,我发现学生们不但喜欢这种充分交流思想的形式,而且对于班会主题的理解也让我出乎意料。身边一件件小事反映着学生们内心思想的变化:垃圾筒里仅仅写了几个字就扔掉的纸张不见了;班级的灯再也没有白天开着的了;名牌服装、鞋帽悄然“退役”了;同学们还自发把易拉罐、废纸积攒起来,卖钱

捐助给家境贫寒的郭某……而且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蔚然成风,受到批评的一方毫不抵触地和对方沟通或与我谈心。我在引导学生之余想到:下一步,我的工作应该是怎样保持现有的氛围,怎样开拓更好的局面,培养学生养成优良的综合素质。

继承无私奉献精神,更新教育思想

在开始我的论述之前,先举这样一个例子:

有这样一位老农民,他有着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有丰富的种植庄稼的经验,以前,同样面积的土地,准是他的地产的粮食最多,自然收益也就最大,再加上他精于持家,在村里一直过着比较富裕的生活。可是近些年,有些事让老汉看不懂了。刚刚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张小二,在自家的小院子里扣起了塑料大棚,种上了蔬菜,外面冰天雪地,里面竟然还红红绿绿。才两年的功夫,又盖房子又买汽车。老汉看了看自己的自行车,想当年那也是村里的骄傲啊。更让老汉难以接受的是那一群男男女女,兴高采烈地进城去打工了,“离开了这散发着芳香气息的土地,等着吧,早晚有一天,他们会鼻青脸肿地回来。”可是非但他们乐此不疲,反而有更多的人飞了出去。

老汉是聪明的,又是经验丰富的,他很勤劳,同样是操持庄稼。他地里产的粮食最多,收益最大,这就足以说明问题。为什么现在他的生活质量却落在了别人后面?难道说这些优良的品质在新时期真的不再需要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只是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更新观念,转变思维方式。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尤其需要如此。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实践能力,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充分张扬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用不同的教育标准、评价尺度和培养方法,为孩子提供殊途同归的成才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这是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全方位的立体培养,旨在使每一个学生享受到适合他(她)的教育内容和模式,让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我们教育孩子的借口常常是:为了你的明天,在今天要付出代价,为了明天的发展,今天要刻苦。我们是在按成人的要求来规定孩子的教育,而恰恰忽视了孩子们内心的需求、愿望和苦乐。如果孩子的今天都不美丽,又何谈明天?

时代在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也在相应提高。今天的新课程改革,明天就会成为过去,作为教育工作者,要随着时代的脉搏而跳动,在不断的继承与更新中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