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高中时事政治的“四步”教学模式
杂志文章正文
高中时事政治的“四步”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0        返回列表

王 旻

多年来,主导和控制我国中小学教学进程是一种被人们概括为“三中心”的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这种“三中心”模式,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妨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这种模式给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带来了直接后果。即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针对上述现实问题,本人在教学实践中,围绕高中时事政治教学探索出一种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四步”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以知识为基础,以材料为依据,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重点,以方法为核心,以提高素质为目的。具体阐述如下。

加强高中时事政治教学的现实意义

新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课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时事教育的内容是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是保证思想政治课教材相对稳定的重要环节。”因此,如何正确处理好时事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之间的关系,对于提高高中政治课教学效果,完成中学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任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加强时事政治教学,符合当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发展规律。在时事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多是开放式的教学方法,选用的时事资料比较直接、比较具体,这首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通过分析,逐步实现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升华。更有利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主动地接受知识、分析问题、提高认识,从而理解和掌握教材中的基本理论观点。

加强时事政治教学、是贯彻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的需要。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依靠自己的已知去独立探索,猎取新知,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果教学脱离实际。势必违反认识规律。即使是浅显的知识也会变得难以理解。更无法使知识转化为能力。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现实性、社会性极强的传授社会科学知识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尤其需要及时补充新材料、新观点与教学相适应。而及时、必要的时事材料的补充,有助于同学开阔视野、开拓思维,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总之。只有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有机统一起来。而时政教学是培养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有效手段。

时事政治“四步”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

选题:说明时事选择依据。选题时应注意掌握学生追求趣味的心理特征,找到“热点问题”与学生兴趣的最佳结合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问题才能“热”(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能积极参与)起来。例如,如何认识中美关系的走向?如何看待台湾问题?“人世”对我国社会生活的影响等,既是社会所普遍关心的问题,又是中学生所感兴趣的问题,容易引发学生思考。选题的基本过程与方式是:首先。要求学生时刻关注时事,了解国际、国内形势;其次,由学生提出近来自己最想了解的热点问题;最后。由老师审定。选好题目后,开始进行“问题准备”,由学生课下自行查阅相关资料,写出“时事选择”依据、时事述评要求以选定的热点问题为评论对象,以学过的理论为依据,运用政治,经济,哲学观点分析社会热点。运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分析问题,阐述道理。

联接:激活学生思维。联接,就是把“热点问题”与相关原理对应起来。即带着时事背景材料联系原理,带着材料找原理。带着原理分析背景材料。这一步主要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查找原理的过程,是为下一步分析做好充分准备的过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人民负责,宏观调控,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等。这样的训练会促使学生的思维迅速活跃起来,加速认识的提高,同时,思维也得到了良好的训练。

分析:预测事物的发展过程。分析,就是在联系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原因结果。即将时事背景与查找的基本原理结合起来分析,这一步是新教学模式的核心,也是发散思维训练最关键的一个环节,主要方法可采取“质疑”的方式。例如:“人世的过程”的分析,说明任何事物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人世”所带来的利弊得失的分析,可总结为,我们要坚持矛盾分析方法对待“人世”;但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即利大于弊;要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同时用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入世”。以“9·11”事件找因果关系,分析国与国的关系及我国的对外政策等。

归纳:引导学生充分“质疑问难”。学生充分“质疑问难”可以暴露学习中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不深的问题,教师针对问题精点细拔。驱动学生深入思考,从中获得“真知”。对于一些关键的问题,如果学生没提出,教师也可设问置疑,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将学习引向深入。在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教师一般可采用下述方法:第一,因果法。即问一问这一热点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第二:联想法。即想一想由这一问题你想到了什么?第三,推广法。即推而广之,就这一问题你有什么启示等等。

落实时事政治“四步”

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

正确处理时事政治教学中“导”与“学”的关系。在时事政治教学中。要实现“导”与“学”的统一,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关键在于教师主导性的正确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较强的主导能力,在角色上要由“独奏者”变为“伴奏者”;在情感上。既融情于教材又融情于学生;在方法上要“目中有人”,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去发现问题。学生提出问题,正是教师“导”的切入点和出发点。针对问题进行指导、调控、激励、点拔,从而提高“导”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学生如何成为时事政治教学主体这个核心问题。而否认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势必要犯“注入式”“满堂灌”的错误;而过分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势必要犯下不负责任,放任自流,随意性的错误。可见,“主导”与“主体”不可偏废。只有正确处理好二者的辩证关系,掌握好二者的“度”,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首先,“导”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目标是教学的依据,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就是让学生明确“为什么”的问题,使之在学习过程中有章可循,有的放矢。明确主攻方向,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把课堂教学的重点放在“导”上,把“导”的重点放在“质疑”上,把“质疑”的重点放在“方法”上,最终目的放在学生的“学会学习”和“培养能力”上。

其次,“导”利于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据调查,绝大部分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学习有一定的兴趣,热情比较高。对时事政治与课本知识相结合的必要性有一定的认识,求知欲比较强,渴望交流,希望得到来自师长的帮助和指导。但学习主动性稍差,有应试的心理,客观上,对时事政治学习缺乏方法,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理解问题能力欠缺,主动思考少。从这两个方面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其积极性,把学习活动逐步内化为自己的智力活动,能促进其知识与能力的协调发展。

对“四步”教学模式的体会

“四步”教学模式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课作为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如何将抽象的概念、原理讲清。让同学们理解、接受、掌握、运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学过程中,教师必要地、适时地补充,插入时事知识,对于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时事知识具有极强的现实性、时代性,它既可以满足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又可以借以设疑,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教学效果。

“四步”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能力本质上是一个实践过程。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够形成和提高。教学过程中时事知识的插入,为学生提高认识提供了较为切实可行的途径。通过时事教育,让同学接触社会现实问题,从而帮助同学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理论与现实、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四步”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紧跟时代脉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任何教育都是“做人”的教育。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是一项重要任务。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通过必要的时事政策教育,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现实问题,逐步形成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政治思想觉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