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用“教育会诊制”转化“后三分之一”学生
杂志文章正文
用“教育会诊制”转化“后三分之一”学生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4        返回列表

陈红霞

“后三分之一学生”主要是指学科成绩靠后的学生。如何创新性地转化后三分之一学生?笔者通过教育会诊制对班级的后三分之一学生进行多主体、多方位合作诊断。对个人力量不能转化或经常反复出现问题的学生,以教师、家长、社会等多元主体的合作为基础,通过整合教育力量、集体诊断,形成适合后三分之一学生转化的方案并予以实施。

后三分之一学生的教育,迫切需要一种以制度的形式整合各种教育力量,规范教育方式,寻找适合问题生的路径,教育会诊制因此产生。它是一种新理念的渗透,是问题生教育的内在需求。

从后三分之一学生本身来看,他们的成因多样化、复杂化,需要实施教育会诊。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形成包括四个因素:素质因素、人格因素、环境因素、身体因素。这些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每一种问题产生的原因也有多种。因此,引导后三分之一学生不能从单一方面人手,必须把握成因的诸多因素。此教育会诊制的提出强调后三分之一学生教育的复杂性,需通过教师、家长、专家等多方面教育力量的诊断找出病源。

从教育主体来看,主体间配合松散。需要实施教育会诊。当一个学生出现问题时,教育会诊制就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使学生能够实现校内更优化的发展;通过家校之间的联系,教师把学生在校的行为表现和发展情况及时以家访、家长会等形式告知家长,并及时得到学生校外表现的信息,实现学校、家长的互动;通过社会主体的参与,使得学生所受教育更加趋于一致化。

从教育方法来看,各种教育方法的应用缺少系统规划,需要实施教育会诊。有的可以直接告知学生你应该如何改正,让学生明白这是在引导他。有的可以用学生觉察不到的方式去教育,也可以渗透到课堂教学或者是教师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比如,激发后三分之一学生的学习兴趣、用爱心转化学生等方式。而教育会诊制强调教师、家长、社会、专家的碰面“会诊”,产生系统的解决方案,使得不同的教育方法共同作用于一个目标,并进行分析,转变成多角度观察,对后三分之一学生作割裂性的教育行动转变为合作诊断。

教育会诊制是把学校、家庭、社会等各股力量凝集起来,统一规划形成一种“合力”,从而更有效地转化后三分之一学生。具体实施中,教育会诊同样需要确定一个“主治教师”。当“主治教师”对某学生的个人教育无效时,应该召集与该生相关的教育主体合作,包括家长、教师、专家、影响此学生的重要人物等,然后经过多方面研究,再次推举一位“主治教师”负责会诊。

就后三分之一学生转化阶段,意味着教师、家长等汇聚不同角度、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对后三分之一学生的情况了解。会诊主体共同诊断、制定出适合后三分之一学生转化的措施,并让教育主体在教育中始终保持一致性,这样才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有助于通过合作诊断抓住后三分之一学生的主要根源,多方位着手引导学生。

会诊的过程:一是诊断阶段,重在分析问题,发现假设;二是治疗阶段,重在社会生活情景中实施或实验。因而会诊实践充满可能并不断创造着可能,因而呈现出“活”性。

教育会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后三分之一学生成因的复杂性、会诊主体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后三分之一学生教育过程永远处于变动之中,也就是说,教育会诊制的实际应用过程具有情景性、动态性,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召集不同的相关主体进行合作诊断,寻找适应后三分之一学生的转化方法。需要关注的是,教育会诊制针对的是那些对个人力量不能转化或经常反复出现问题的学生,因此问题的解决并不是那么轻而易举,一个问题解决了,可能会出现新的问题。新问题的出现意味着新的发展空间的到来,就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转变、教师的成长等等又在不断开拓、发展。因此,教师、家长等与问题生息息相关的主体需要直面教育会诊的动态生成过程,智慧地介入后三分之一学生教育之中。认真分析后三分之一学生的成因,按照问题的不同性质选择合适的诊断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