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丧失亲人的心理危机干预
杂志文章正文
丧失亲人的心理危机干预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5        返回列表

马英伟 马英明

来访者基本情况:

小翼,男,17岁,初三学生,长相帅气,性格开朗,人际关系良好。爱好漫画,由于成绩不理想,因此打算中考时以美术艺术为目标。成绩在班级里属于中下游,各方面表现良好,无行为问题。

该生家境贫寒,家里主要劳动力是母亲,父亲残疾,还有个辍学在外打工的姐姐。家中大小事情都靠母亲料理,因此从小就跟母亲最亲近,非常依赖母亲。父亲因残疾行动不便,脾气暴躁,因此他不大愿意提及父亲,父子之间有些隔阂不亲近。姐姐较内向柔弱,在他眼里,姐姐是需要他保护的亲人。

表现出的主要问题:

初三第二学期初,该生的日常表现一反常态,不但成绩直线下降,行为上还出现诸多问题。如上课睡觉,与老师顶嘴,无心学习,不交作业,考试交白卷,时常逃课等。据一些同学反映,小翼还在校外和一些社会上的青年混在一起,抽烟打架。

在不知实情的情况下,班主任对其进行了批评教育,这样反而加剧了他的叛逆情绪,逃课现象也增加了。一个学生行为的突变,总有其潜在的心理变化,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小翼的反常表现呢?

既往生活史与当前生活情景:

17年来,尽管家境贫寒,但对小翼来说,他是幸福的。因为家中有位残疾的父亲,又是老来得子,因此父母以及所有亲戚都对他宠爱有加。他就像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被呵护着长大,没吃过苦,也没有很强的独立能力。所以他尽量做一个好学生,因为他知道一旦犯错,母亲会伤心,而当母亲不能来学校时,就得父亲来,父亲行动又不便。因此他尽力做一个不触犯任何校规的好学生。

小翼突然有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让所有老师和同学都感到诧异。班主任经过多方了解才得知——寒假时,小翼的母亲在一次交通意外中丧生。妈妈的去世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由此,小翼的一切行为都得到了解释。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得这个原本贫寒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也把小翼从妈妈的身后推到了前面。但很显然——他不习惯没有妈妈的日子,他用他的行为表现来表达了他的不舍,他希望他的妈妈再来管教他。于是,班主任将他推荐给心理老师进行辅导。

问题分析与诊断:

困境1:妈妈真的走了吗?

在过去的17年里,给予他最多关爱最多帮助的就是妈妈,母亲的突然消失,让他一时无法接受。他说“我觉得妈妈还在我身边,我不敢相信妈妈已经离开了。”他害怕独处,害怕一个人时疯狂地想念妈妈,这也是他到社会上跟帮结派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原因是他希望通过让自己变坏,也许妈妈就会突然出来管教他了。帮助他走出这个困境,也是这次心理危机干预的第一步,让他接受亲人已经离去的事实,勇敢地去面对逝世的妈妈。帮助他从刻意麻木自己转变为正面感知自己真切的痛苦,并使这些痛苦得以宣泄。

困境2:我的未来没了方向,没了目标,没有了学习、生活的动力,我不想读书了。

这个困境,是妈妈的去世给他带来的最大变化,也是导致他之后种种不良行为表现的根本原因。妈妈生前是家里的经济支撑,也是在学业上给他最大鼓励和支持的人。妈妈的离开,带来了太多现实问题——没有足够的钱来支付他的学费,成绩又不理想,就算考上大学也没有经济来源可以提供给他继续深造。所以他开始自暴自弃,以麻木自己对母亲的想念和对未来的思考。

困境3:来自亲戚、邻居等各方面的过度“怜悯”,让我想要逃,我不想生活在他们的注视之下。

目睹这个家庭所发生的不幸,对死者表示惋惜的同时,小翼的亲人、邻居只能把更多的怜悯和同情给予这个孩子。这时的小翼已经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他宁可独自疗伤也不愿将自己的悲伤暴露出来,这也是为什么在妈妈去世到葬礼结束他都没有哭的原因。

辅导过程及分析:

对来访者个体的辅导分为三个阶段,共6次面谈,分别如下:

第一阶段:建立良好的关系,宣泄情绪,正视悲伤反应。

这个阶段一共进行两次面谈。第一次面谈,用萨堤尔人际沟通技术,从小翼最喜欢的漫画谈起,从这里开始我就要做到无条件积极关注,耐心倾听,理解他,并且尊重他,并不给予“过度关心”,建立信任的关系,慢慢地他愿意在我面前更多地敞开心扉,逐渐地他就说到了母亲去世的事情,尽管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有些逃避,但他还是愿意在我的询问中,慢慢地叙述着。

听到丧讯时的情境再现(情境再现策略)。他开始叙述,说当时自己正在同学家玩,接到家里人的电话时,他愣住了,根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自己是怎么回到家的完全记不清了。震惊、难以接受、哀伤、内疚、愤怒,这些都是他当时的情绪体验。在他叙述的过程中,他已经泪流满面。我告诉他这一切情绪都是正常的,是人在丧失亲人时的一种自然反应,让他要接受这些情绪。当这些情绪再次出现时,不要回避它,要面对,更要懂得宣泄。

回忆母亲生前留给他的印象最深刻的片断和画面(冥想回忆策略)。在母亲去世的这段日子里,他害怕回忆,他更怕想起妈妈,他把自己的情感压抑着无处宣泄。因此,我引领他在舒缓的音乐里做了简单放松训练,让他伴着音乐做冥想回忆,回忆他和妈妈之间发生的故事。他断断续续的说着,其间多次哽咽无法继续,这时我再次引领他进行放松训练,鼓励他继续去面对妈妈,并在肢体上给予安慰和勇气,比如握着他的手,并视情形拍拍他的肩膀。

告别(空椅子技术)。由于母亲离开时他不在身边,亲戚为了保护他,也没有让他为母亲单独守灵,只是见了最后一面,对于小翼来说,这样的告别是仓促的,因此内心一直自责不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要使人积极地面对现实,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帮助他完成内心中的那些“未完成事件”。“告别仪式”可以帮助他更快地走出情绪的困扰,也能帮助他更快地接受妈妈已经离去的事实。

这里我使用空椅子技术以及冥想技术,给他创设一个虚拟的场景,让小翼敞开心扉。首先我让他进入冥想状态。在他面前摆着一把椅子——“小翼,现在妈妈就在你对面的椅子上,她对你微笑,很和蔼很亲切,她向你挥手,但她似乎要慢慢的远去,你想跟妈妈说什么?”

这时,冥想状态中的他已泣不成声。在我的鼓励下,他哭着说:“妈妈,你别走,别离开我,妈妈,我需要你,妈妈,请再爱我一次”。终于把他多日以来的所有悲伤宣泄了出来。

我继续引导他、鼓励他跟妈妈告别,告诉他“小翼,妈妈已经离开人世,她要走了,你不能再逃避了,但她的爱还在,并且将会永远留在你心里,记住妈妈的这份爱,小翼,让妈妈安心地走吧。”并且暗示他:“小翼,你转头看看,你身后还有亲人、同学、老师关注的目光,他们也在向你招手,你可以跟妈妈告别了吗?”

他在沉默,在流泪,我耐心等待,给他时间,等他开口。过了好久,他终于开口说:“妈,再见!你放心地走吧,我会好好地活下去。”

小翼的话很少,但可以看得出他的内心斗争是激烈的,最后的告别是成功的。用他的话说“老师,我一下子轻松了很多”。第一次面谈结束时,他已经精疲力尽,需要休息和自我调整。这次面谈也是哀伤辅导里最重要的一步,在完成后,还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每当他想起妈妈时,就把感受写下来,并且把每天自己发生的变化以日记的方式写下来,下次面谈时带过来。

第二阶段:再次认识自己,构建应对方式。

在这个阶段,又进行了三次面谈,运用了认知疗法,让他清楚自己的困境,并且找到正确的应对方法。

罗列出由于妈妈的离开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变化。他思路很清晰,能够做到清楚描述。如:没了经济来源,带走了自己的希望等等。

让他回忆这段时间自己都是如何应对这些变化的。他开始叙述自己这段时间的不良表现,他总结自己是倾向于放弃自己。在这里开始具体运用三种心理疗法,让他意识到自己认知上的偏差,引导他面对现实,确定不再使用自我放弃的方式去应对,帮助他面对痛苦和回忆,学会控制和宣泄情绪。

构建应对方式,制定计划,获得承诺。在与他商量后,根据具体情景分别列出正确的应对方式,并且制定一套可行的计划,帮助他更快地回归到学习生活的轨道上,这一计划获得了他的承诺。同时与班主任进行了及时的沟通,对他也起到了一定的监督作用。

第三阶段:树立自信,感受无限爱意。

这阶段又进行了一次面谈,借着学校举办现场作画比赛的机会,鼓励他积极参与其中。他同意了并高兴地告诉我:“现在不管做什么,我都可以感受到妈妈对我的爱,感受到她在天堂对我微笑,我不想让她失望。”最后他的经济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由几位亲戚共同资助他完成学业。

辅助策略:创设和谐环境。

在与班里的同学进行沟通后,他们以宽容、平和的心态原谅了小翼近段时间来的不良表现并接受了他。为帮助他消除封闭心理,更好融入集体,班主任多次组织班级活动,让他渐渐感受到了集体生活的温暖。

课任老师也在同学面前给予他更多的肯定,使他感受自身的价值。随着关系的融洽,时常能够听到他来自内心的倾诉,不良行为表现也逐渐减少了。

心理危机干预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必须有家人或朋友参与。保持与小翼关系密切的亲人的联系,让他们了解他的表现,观察他的情绪,多进行情感交流,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他失去母爱的伤痛。我也特别跟他的父亲进行了多次沟通,并通过他的几个至亲的努力,让他的亲戚、邻里在带给他亲情暖意的同时,避免补偿心态,避免过度“关心”。

效果分析与体会:

经过对小翼的三个阶段,六次面谈的辅导,并辅以和谐环境的创建,他终于可以带着对妈妈的怀念积极地面对生活,不但没有了不良行为,还在那之后的一次月考中取得了全班第四名的优异成绩。一次危机,如同一次考验,如果能及时地化解,或许是人生路上一次宝贵的磨炼。现在的小翼我们无法给他一份完整的母爱,但有父亲、亲人、老师、同学、朋友的关爱,使他能感受到无限爱意,走出心理的困境,不仅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更让他体验到了自立和坚强。

尽管这次心理危机干预是成功的,但危机干预是一个短期的过程,它可以使当事人尽快摆脱困难,但并不能完全地消除心理影响。要让他重塑一个健康的自我,将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必须要有心理辅导后续的过程,辅导老师要长期地关注他,帮助他更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