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善于把握瞬间的追问时机
杂志文章正文
善于把握瞬间的追问时机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6        返回列表

汤玉芬

在数学课堂中,师生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因超越教师的预设而更显珍贵。这些精彩我们虽然无法预约,但对于提高学生思维活动的完整性、深刻性,建立自己的认知结构具有独特的价值。这就需要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中即时产生的信息,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善于把握追问时机,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数学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

时机一:学生发生错误处追问——欲擒故纵。

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是在不断的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如果教师能有效指导学生进行互相交流,激发学生去自我反思,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更好,课堂就会更精彩。

教学“半圆周长”计算时,开始有大部分学生认为半圆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面对学生的错误计算,老师可以追问一句:“半圆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吗?”接着让大家讨论,经过讨论,得出正确结论。面对学生的错误认知,教师在课前应有所预设。或许,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半圆的周长是怎么回事,但这样的做法对于学生而言没有任何学习体验,是一种被动的接受。教师“欲擒故纵式”的追问能化腐朽为神奇,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不断地被激活、灵感不断地被点燃,进而享受探究学习的乐趣。

时机二:学生偏离主题处追问——临时转舵。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教学上的生成主要来自学生,但也有可能来自一些突发事件。这些突发事件一旦发生,学生的学习就很有可能偏离主题。这种情形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机智,不仅要保护孩子自主探究的热情,还要对学生的“偏离”进行有效处理。

笔者听说过这样一个典型案例,一位青年教师在进行“得数是6的加法和6减几的减法”的教学时,上课伊始,教师首先安排了师生对口令游戏。口令进行得很顺利,教师顺势板书,刚转过身,“啪”的一声,全班哗然。有学生报告:“老师,你的钮扣掉了!”学生骚动,有的议论,有的偷笑……为了不至于失态,教师下意识地用手拉住裙子,猛然间发现裙子的钮扣是6粒。于是,这位教师临时转舵:“同学们,小钮扣说见到大家学习这么认真,它也想参加呢。刚才它就迫不及待地跳下来了。你能根据刚才发生的事情,用今天学的知识说句话吗?”于是就有了“老师裙子上原来有6粒钮扣,掉下一粒,还剩5粒。”“老师裙子上的5粒钮扣,加上掉下的1粒,正好是6粒。”等精彩的回答。教师充分利用了这次“节外生枝”的教学资源,采用“临时转舵式”的追问,不仅很好地化解了教师的尴尬,课堂教学也因此闪现了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光芒。

时机三:学生理解肤浅处追问——顺水推舟。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并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或多或少地会通过预习或耳濡目染机械地记住某些内容,造成“我已经会了”的假象。而事实上,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只是流于表面而没有真正理解。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操作体验活动让学生既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教师在出示课题后,学生一下炸开了锅。“太简单了,我早知道了!”“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诸如此类的声音此起彼伏。面对此情此景,教师马上追问:“很好,长方体的体积的确是这样计算的。那么你能说说为什么长、宽、高相乘的数就是它的体积吗?”热闹的场面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学生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谁都答不上来。接着,教师就引导学生进入操作探究阶段,在一系列的操作、验证和交流过程中,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了长、宽、高在公式中的意义。上述教学过程虽出乎预设思路,但合乎教学流程,学生既然自发地吹起“东风”,教师不妨来个“顺水推舟”,抓住选好切入点进行重点追问,用学生的所想、所做组织教学,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深化感悟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