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从实际操作层面看“板块式”教学模式
杂志文章正文
从实际操作层面看“板块式”教学模式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7        返回列表

牛锡亭

现代教学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导引者与参与者。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之下,主动参与合作、互助、讨论、交流、质疑、探究,构成一个互动、互惠、互利的过程。这个过程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创造一种趋向和条件,以此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使教学行为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的效果,即教学结构的最优化。“板块式”教学模式,正是基于这种思考而提出、构建并实施的,其着眼点永远是“以学生为本”,鲜明地体现了以最佳的教学设计,最好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从实践的层面看,“板块式”教学模式科学、合理,便于操作,利于把握,针对性明确,实用性强,符合常态下课堂教学的基本程序,也符合学生的认知层次与认知规律。从教学流程分析来看,“板块式”教学模式主要由三大教学板块构建。

第一教学板块:整体感悟

从阅读的基本规律来看,研读一个文本,首先要考虑文本的整体框架,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基本要义。其次是研究文本的具体内容,注重文本局部,探究深刻的内涵。最后则是对文本的总体概括,对主旨的提炼与总结。其基本建构是“整体—局部—整体”。由这个形式来看,整体感悟是阅读的基础,只有在整体把握、理解文本的的基础上,才能循序渐进,走入文本。

首先,教师范读文本,同时出示相关“问题组”,引领学生听读文本。在听读的过程中扫除字、词障碍,并根据“问题组”设置的问题,指导学生或独立思考,或提出质疑,或合作探究。可以是小循环的讨论,也可以是大循环的交流,目的是力求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使学生明确“本文写的是什么内容(人和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表达的目的是什么?应怎样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读了这个文本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等等。在这一环节中,教师的朗读及朗读指导是非常重要的,要特别重视朗读的外化要求,还要高度重视朗读的内化要求,使外化要求与内化要求有机整合,进而引起学生的思考与感悟,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读、思考、感悟,使之自觉进入文本的意境之中,体味切身的感受,从整体上理清文本的思路,掌握要点,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具体研读与赏析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二教学板块:研读与赏析

研读与赏析是“板块式”教学模式的“重头戏”,其指导思想是一切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其主要特征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研读与赏析的过程,不主张学生的消极接受,而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主动探究、合作互助,以学生个体或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实施。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就是探究的过程;理解了问题,达成了共识,就是研读与赏析的目的。从教学流程上分析,研读与赏析应是个体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的条件下,对文本进行局部的研读探究、评价赏析。这当中要看学生自己是否能够就文本提出问题,是否会提出问题,是否求得进一步理解,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与感悟。

这个环节在实施中,教师还是要指导学生认真诵读课文,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运用独特的视角切入文本,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提问:“这个文本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文本中哪些文字富有表现力?文本中哪些字、词、句,哪些语段写得好?哪个语段给你的印象最深?哪个语段使你最受启发?试说说你的认识与看法。”另外,“文本中哪一个词、哪一个句,或哪一个语段你认为可以用另外的词、句或语段来替换?这样的替换有什么好处?试说说理由。”然后在教师的导引之下,学生独立思考,仔细品味语言,认真揣摩内涵,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之中。对有疑惑的问题则应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小循环的合作探究、交流。对共性的问题则提交全班进行大循环的讨论,借助全班的整体智慧达成共识。

研读与赏析教学板块中研读是基础,要让学生通过研读,细细地揣摩,反复地品味,进而上升到体味与赏析,使学生透过表面现象,揭示本质的东西,真正获取作品的内涵,真正培养学生的语言感受能力。

第三教学板块:体验与反思

所说的体验与反思,是指针对阅读文本所获取的知识、掌握的内容、形成的能力,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体验并且深刻地反思的行为。这个教学环节要借助相关教学媒体,设置具体可操作的情境,引导学生自觉进入文本的意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通过对文本的诵读、揣摩、品味,使学生从中得到感悟,受到情感熏陶,进而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现行的语文教材十分注重文本选用的价值取向和情感倾向,其主要目的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密切地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自然,启示其热爱生命,珍视生命,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促使其认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领略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引导学生将社会、学校、家庭有机整合,有效地沟通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唤起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生在研读与赏析的基础上已拥有了基本知识,形成了基本能力,教师要导引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启发其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的密切关注,并结合其文化背景进行深刻地体验与反思。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思考:读了这篇文章以后你最强烈的印象是什么?有什么切身体验?从中引起的反思是什么?假如让你写这个题目,你将从哪个角度切入?你将怎样写?这个环节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切身地体验,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诵读,可以编演课本剧,也可以展开讨论交流,使之进一步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深化对作品地理解。总之,目的就是促使学生获得丰富独特的情感与体验,获得高尚情操与审美情趣的熏陶与感染,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增强他们对人生、对自然、对社会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不论教学行为还是学习行为,其鲜明的特征就在于始终是处于一种动态的流程,这就决定对任何一种教学模式,或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不符合实际地生搬硬套,而应根据教材、学情、教学流程的变化在实施教学行为时随机变动,教师则应该训练或培养自己的教学机智,以应对灵活多变的课堂教学。重视将新的教学理念与先进的教学模式及先进的教学方法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内容以及组织表现形式高度统一,使教学方式与学习行为达到高效,实现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