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新课程教学仍要借鉴《论语》
杂志文章正文
新课程教学仍要借鉴《论语》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9        返回列表

杨胜大

《论语》饱含丰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经验,对教师教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思想见解。这些思想精华在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对新课程教学富有启迪意义。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论语》中最为突出的教学思想精华。“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听其言而观其行……退而省其私”(《论语·为政》);“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因材施教”的三层理解,一是观察了解学生,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基础。二是全面掌握学生的性格特点,使教学因人而异。因为不同的人,他的兴趣爱好、言行举止、生活经历、性格品质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学不是千篇一律的说教。三是认识到每个人的智能有高低之分,应根据学生的智能水平进行教学。按照这种理解,自然得出如下教学原则:教师教学应当适应学生的学习。这对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和人们的认识水平而言是极其可贵的。新课程背景下,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要“有心”,重视“备学生”,备学生要建立在对学生全面了解的基础上,“了解”有双重含义:一是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现状的熟悉,二是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发展规律的熟悉。孔子时代是个别化教学,“因材施教”很有操作性,现今的班级授课制使“因材施教”操作难度加大,更重要的是教师要知道班里大多数学生处于哪种认知发展水平,学生在学科学习上有多大的发展潜力。因此,真正的备学生,要充分研究教学对象自然禀赋的差异性和教学方法的适切性。

启发引导

孔子被公认为是启发式教学的首创者。其经典名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在各种教育书刊中“出场率”很高,这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教学智慧:首先,要善于抓住“愤”和“悱”的教学时机,反之则是“不启不发”或者“启而不发”;其次,要善于精选“一”作为教学内容的承载范例,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宜于课堂教学,要甄别其“含金量”的高低:是否带有普遍意义的共性知识、是否具备典型性和迁移性的教育价值、是否表征知情意行的统一。因此,一般的社会新闻、反面事件、小道消息、消遣谈资等都是不适宜引进课堂的。要采用“启发”和“引导”的教学原则与方法,避免简单的道德说教,利用形象思维的作用,由具体引向抽象。引导学生而不是给以牵掣,就能促使学教和谐;激励学生而不是强制使之顺从,就会使学习自觉自愿;启发而不是代替学生得出结论,就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最后,达成“三”这个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有效性。有效教学见仁见智,但在孔子看来,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新课程倡导“教学生学会学”“教学为学生发展创造机会”“师生是教学合作共同体”之类的理念是与之吻合的。

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是《论语》主张的教学原则之一,“循循然善诱人”(《论语·子罕》)“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理学家朱熹进一步阐发了此原则:“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朱子读书法》)。他认为先读基础的、容易把握的书,读通一书,再读一书。就读一书而言,要逐字逐句逐段按顺序读,先读的未弄通,就不能读后面的。这样才不会生吞活剥或杂乱无章。其思想启迪是:强调教学要注意阶段性和节奏感,要顺其自然。“序”是知识逻辑之序,是心理逻辑之序。循“序”是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主张学习和教学要量力而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讲究次第,扎扎实实,步步为营,反对揠苗助长,不要急于求成。认识到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增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从中可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低起点、重基础、小梯度、快步子”的教学策略,夯实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心智的渐进式发展。

温故知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温故知新”鼓励学以致用和重复记忆,将“时习”“温故”与探索新知结合起来,反映了教学要基于先前的认知基础而又有所发展的过程。学生能够发现和领会所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牢固掌握了原有知识,在“温故”中“知新”,在“知新”中“温故”,融会贯通,才能形成对某一学习主题系统化的理解。“温故而知新”的“故”是指原有的知识储备,也指先前的经验背景。正如陶行知所说的“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所以,“温故而知新”的教学智慧对现代教学的重要启迪是:新知识要“嫁接”在原有知识准备、经验背景的基础上才会生长。知识不能简单复制,而必须经历一个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只有掌握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了,才可举一反三。明晰课前温习和课后巩固与拓展的重要意义,它有助于实现前后知识学习的链接,是课堂教学特别是新授课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如登山,登临山顶俯瞰来路,会有一种了然于胸的感觉,这种回顾便是温习与巩固。

由博返约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予一以贯之”(《论语·卫灵公》),指出学习深造的正确途径,一是要博学,二是要精约。教师要善于由博返约、以约驭博。“博”是“约”的基础,在“博”的基础上求“约”,以得出简明扼要的结论。这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和教学方法。这启示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挖掘、梳理、浓缩和取舍,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以简驭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较少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益。这跟当代工程学中“时动”设计原理很接近,在教学中要考虑教学活动能否取消,能否合并,能否调换顺序,能否改良,该由谁来施行等五个要点,力求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一般来说,教师要做到由博返约,讲课应当注重“五讲”:讲教学重点难点,讲学生感兴趣、记得住、开眼界的知识,讲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讲符合生活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知识,讲主题性、统领性知识。

学思相济

《论语》主张学思结合,学思相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说的是一味地学习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被书本所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其解。而只是一味地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真知。《论语》在学思关系上,强调以学习为基础:“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则鼓励在学习的基础上多提问、多思考:“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未如之何也已矣”(《论语·卫灵公》)。所以,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必须把握好教学时间和教学容量;也要适当“留白”,预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切忌灌输得太多太满。对于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考”要注意条理性、实证性和批判性。条理性是要根据问题性质与思考对象有系统地思考,做到有条不紊,逻辑关联;实证性是要重视得出结论的依据所在,做到有理有据,避免主观臆断;批判性是对一切问题和结论不轻信、不盲从、不屈服、不武断、不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