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杂志文章正文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3        返回列表

霍 庆

生活中有些道理不是大家不明白,而是不能被很好的理解和领悟,尽管大道理讲了许多,却鲜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千剑识器,通透执行。关键还是所讲的道理不能引起听者的共鸣和积极认同。

教师培训也是如此。为了让教师们深刻认识当前教育环境所发生的新变化,帮助教师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我努力从生活中其他业界从业者身上寻找素材,以人喻人,通过生动通俗的讲解,帮助教师们扭转理念、方法、行为上的偏差。

教师·医师

教育是爱的艺术。教育之爱的核心是尊重学生,作为教师既要尊重学生,更要尊重家长。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教师对待问题学生非但自己拿不出教育转化的措施,反而常以盛气凌人的态度叱责学生“孺子不可教,朽木不可雕”,一不高兴便传唤、质问、指责家长以“代子受过”,这是一种不良职业习惯的表现。在帮助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习惯时,我想到了同样受人尊重的医师。

教师和医师都是与人打交道的。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学生与求医问药的患者类似。身体不舒服去看病时,医生会通过全面诊断,初步确定病因,开出药方。如果病人服药后不见起色,任何医生都不会喋喋不休地指责患者,更不会劈头盖脸的去埋怨患者家属,只能反思自己的诊断是否准确,用药是否妥当。

因材施教的一项内容就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病理”,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从这一点上说,“因材施教”与“对症下药”是相通的。作为从事心灵康复教育工作的教师是否也应当像医师一样,对待问题学生主动承担起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指导者的双重责任,在实施学校教育的同时,以专家的身份指导家长——按教师的预定方案密切配合,反馈教育措施、方法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阶段进步及时调整教育方案。否则,怎么会有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光荣称号?

与教师相比,医师工作的团队合作精神更是教师学习的楷模。

现代社会强调交流合作,可有人却把教师工作喻为“个体户”——“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思想灌到底”。这是教师行业缺乏合作交流和深度反思的真实写照。多数教师难以接受他人正确的批评意见。当同事有不同见解时,几乎所有的人都要不自觉地进行辩解。而医师的交流呢?言者知无不言,听者集思广益,在耐心倾听与积极思考中,努力通过同行交流切磋,不断擦出灵感的火花,为自己的诊断提供依据,在交流合作中获得经验。无怪乎“医师越老越值钱,教师越老越可怜”。

教师·舞师

受教育功利化思想的严重影响,为了所谓的教学成绩,尽管有多部教育法律法规的约束,教师辱骂、体罚学生的现象不但没有收敛的迹象,反而愈演愈烈。一些教师甚至以“都是为了学生好”为托词,工作中不考虑学生的主体感受,经常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教师间探讨工作艺术的现象少,交流“整治”学生的措施多,为师生关系埋下了隐患。虽然在多次培训工作中我一再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要讲究工作艺术、坚守教师职业操守,却未能阻止教育工作中急功近利思潮的泛滥。

为了唤醒教师们的错误认识,我想到了钢丝上的舞者。

如果教师们经常以非正常手段去换取工作成绩,很可能就像钢丝上的舞者——为了成功的荣耀,为了人前的虚荣,不惜铤而走险。成功了,会受到观众的热捧,领导的赞誉。但如果失败,就意味着可能要永远离开自己一生为之努力、为之奋斗的舞台。即使结果不是如此惨烈,也有不同程度的身体伤害,更有挥之不去的心理恐慌与阴影,以及随之而来的职业倦怠与恐惧。所以,这是一种不值得学习和提倡的工作方法。

钢丝上的舞者工作中尚有安保措施,失手之后更有巨额的保险赔偿。但是,如果教师失手,除了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经济损失和巨大的精神苦痛外,还会给学生的心灵造成终生难以磨灭的伤害。所以,成熟的教师绝不能做钢丝上的舞者,而应选择适合自己的舞台,不断思考、研究、学习科学艺术的工作方法,那样可能费时、费力,但却能在平心静气中迈出最适合自己的协调舞步,在点滴的创造性实践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赢得学生更多次的热烈掌声,用汗水与泪水编织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梦想与幻彩空间。

教师是一特殊的职业群体,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却又是普通人。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教师自身的利益和利害关系出发,以“舞师”启发教师,更利于他们体悟培训者所要阐明的大道理。

教师·厨师

科学发展强调以人为本。在基础教育思想观念变革的今天,教育界关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也形成了共识,然而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依然停留在静态的思考和抽象的口号上,教师思想观念的变革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要求。

为了促使教师们尽快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我想到了厨师。

教师、厨师均为“师”。有人之处,即有厨师,人之进步,必依教师。人生初始到花甲暮年,与此二师朝夕相处,须臾不离。厨师满足了人的最低级的生理需求,教师满足了人的最高级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体格、体能的健康成长,身心素质的发展变化,既离不开厨师,更离不开教师。

教师、厨师的服务对象均为具有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的活生生的人。厨师能给我们一些什么启发呢?

五、六十年代,食堂里的大师傅每天定时把准备好的饭菜推到众人面前,全然不顾所做的饭菜是否合乎就餐者的胃口。每餐定量配给,根本不考虑就餐者食量的大小,口味的异同。就餐者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没有任何选择余地。或冷或热,甚至将一些残羹冷炙都视为食堂师傅傲慢的“馈赠”。食堂师傅也根本不去考虑自己如何努力去满足就餐者的需要,只是把他们当作盛饭的“容器”。更有甚者,还对一些不想吃、吃不饱的人大放厥词。食堂师傅如同“应试教育”传统教学观中的教师,完全处于绝对权威的主体地位,就餐者如同受教育的学生,处于绝对服从的被动地位。

改革开放后,新餐馆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就餐者日益成为餐馆的主体,他们有权选择自己就餐的地点、口味、方式,可以随心所欲地拿来菜谱选择合乎自己胃口的“菜肴”。作为厨师,不但要满足就餐者饮食的物质需求,更要注重千方百计努力提高自己的技艺,满足就餐者饮食文化的审美需求。

餐馆里的厨师并不是完全处于被动状态。市场经济,食蔬丰盈,厨师如虎添翼,他们发挥自己作为“专家”“内行”及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主动作用,针对就餐者的体质和营养状况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推出各色膳食配方,引导就餐者做到“荤素搭配,营养配餐”,真正使就餐者不但吃得饱,吃得好,而且吃得值。就餐者是餐馆的主体,但厨师仍不失主导地位。

二十一世纪,大酒店、快餐馆已基本取代了大食堂,经济浪潮的冲击使厨师及早并彻底改变了自身的思想观念、工作作风,其根本原因在于厨师有了服务观念。

当今世界不仅是一个电子化的、自动化的、快餐式的以及金融的服务市场,而且它还是一个巨大的一体化的教育服务市场。信息时代,资源共享,观念的转变、思想的更新,决定了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推陈出新。学校如不改变,就会面临淘汰;教师如不改变,必将贻误众生。作为教师,全面贯彻落实学生主体性教育思想,就必须把教学工作同样视为一种服务。在履行自己教书育人这一基本职责时,不断思考、发现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满足服务对象的不同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把握教育教学规律,更要把握学生身心发展和认知规律,注重双边信息交流,不断改进并革新自己的“烹饪”技术,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真正让他们“吃得饱”“吃得好”。

以厨师启发教师,通过身边厨师的大变化唤醒教师“变”的意识,比讲大道理更容易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改变。

亲爱的教育同仁们,如果不改变我们的研究思想,不积极主动寻求他人的帮助指导,不改变自己一贯坚持的教育行为,不接受新知识、新观念、新技术的挑战,那么再多的经历也只能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

“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作为培训者,帮助教师们在日常的教育行为中不断审视自己的职业习惯,通过共性行业的相互启发去阐明道理,将抽象的说教立体化,受训人员听得懂,悟得深,更能改得快,进而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作者单位:河北宣化区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