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班级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例谈
杂志文章正文
班级工作中的心理学方法例谈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7        返回列表

易家志

心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用心理学方法指导班级工作,很有实效。

一、进行学法指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有“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当大脑处于兴奋状态时,精力旺盛,记忆力强,学习效率高;当大脑处于抑制状态时,思维迟钝,精神萎靡,学习效果较差。兴奋和抑制过程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学习中,长时间的连续学习会使大脑由兴奋状态转为抑制状态,据此,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劳逸结合,科学学习。学习一段时间后,要休息一会,放松一下,让处于抑制的大脑又转入兴奋状态。同一学科长时间学习,大脑也容易转为抑制状态,因此,要进行学科调节,学习内容调节,最好文理搭配,记忆与理解搭配,这样学习会取得高效率。

在学习中,遗忘是一件让学生烦心的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对遗忘现象做了系统的研究,绘制成一条遗忘规律曲线,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该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一定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说,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我们可以从该遗忘曲线中掌握遗忘规律并加以利用,从而提升自我记忆能力。指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及时复习,经常复习。首先是日复习:即第一次复习的最佳时间应该是24小时内,日复习环节可安排为回忆、复习梳理、做作业、拓展提高、错题集整理及浏览。其次是周复习:即第二次复习,每到周末都要对这一周所学的内容进行一次复习,也就是说在记忆的内容遗忘掉之前就再次复习。最后是循环复习,就是每月复习、半期复习、期末复习循环往复地进行。

二、树立学习信心

树立学习自信心的方法很多,这里列举三种小方法。

方法一:引导学生不要盲目与别人横向比较,特别是不要与班上的尖子生比较,如果这样比,会越比越没有信心。要与自己纵向比较,看看自己跟以前相比有了哪些进步,看看自己有哪些优势,这样就可以看到希望。

方法二:获得成功体验。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或给一些比较简单的学习任务作为试点,努力帮助学生获取成功。借此学生获得一次次成功的体验,随着成功体验的积累,学生的自卑心理就会被自信所取代,这就是所谓的“成功是成功之母”。

方法三:巧用心理暗示。所谓心理暗示,就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或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心理暗示有消极和积极两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对学生的成长会带来不利影响,积极的心理暗示会给学生带来愉悦和信心。教师要用好积极的心理暗示这个法宝,掌握心理暗示的多种形式,把学生教育培养成为幸福、成功的人。首先是用优秀文化暗示:一幅画、一本书、一句格言、一首小诗、一个小品等,对人的成长影响深远。其次是夸奖暗示: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夸奖的背后是对孩子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父母表扬、老师称赞、客人夸奖,对孩子全方位的积极暗示无形中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上进心,增强孩子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和力量。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成为一个自信豁达的人,有所作为的人,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再次是学生自我心理暗示:每天诵读励志格言,在书桌旁、床边写些激励自己的小纸条,如“我自信、我成功!”“我会超过别人!”等都是不错的方法,鼓舞自己的斗志,增强心理力量,逐渐树立起自信心。

三、减轻学习压力

学习难免会遇到压力,适度的压力有利于学习,但压力过大,就会产生紧张、焦虑、烦恼等不良情绪。

首先,教给学生自我调节的心理方法。例如,正确地自我评价,合理地制定目标,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适度体育运动,利用周末,到近郊旅游,开展休闲运动,给心情放个假,以健康的体魄来对抗压力;养成张弛有度的生活方式,及时调节情绪;心胸开阔,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处事态度,以缓解和消除紧张情绪;自我宣泄,找好友倾诉、书写日记、欣赏音乐、练习书法、绘画、闭目放松、深呼吸、吃块巧克力等。

其次,进行个别心理疏导。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个别心理辅导更具有针对性。笔者有一个学生周某,由于自尊心强,对自身要求高,导致一段时间学习压力大,心理紧张,紧张到寝食不安的地步,家长很着急。笔者找到他,进行单独指导,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也分析他学习上的优势与潜力,指出他学习上的进步和发展,帮他树立自信心。经过几次谈话,情况有了明显好转,周同学饭吃得香了,觉睡得好了,成绩上升了,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此外,游戏也是心理减压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用一些小游戏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

四、营造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学习成功、生活愉快的基础。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学生与父母的关系都很重要。

在营造和谐师生关系时教师可以做以下尝试。

赏识学生。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予表扬,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理感受。课堂上,用欣赏的目光注视学生,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调节气氛。利用课间、课外时间与学生聊天,拉近师生距离。

肢体语言。对学生课堂中的小问题,巧用眼神暗示,轻轻摇头或轻敲课桌等,避免当众的批评损伤学生自尊心,给师生造成隔阂。

心理换位。教师要常常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换位思考,想想学生的心里感受。特别是对后进生,要多给一些关爱,要多给一些温暖。在学生偶犯错误时,要宽容一点。心理学研究表明,宽容对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具有积极作用。宽容学生的错误,并不是软弱、妥协,而是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使学生有反思的机会,感受到教师的期待,把外在的规范约束转化为学生的自我压力,进而变为改正错误的动力。学生得到老师的宽容,自然会跟老师亲近,宽容会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解决学生问题

解决学生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很多,但笔者认为,从学生心理的角度去分析、解决问题更有效、更省力。

学生做错事后,往往不承认,怎么办?首先要消除学生心里的担忧,放松思想包袱,给“梯子”让其下台阶。其次要找准问题的原因。调查时要变换问话方式,“这事是不是你干的?”改变为“我知道你干这件事自有你的原因,你能说给老师听听吗?”需要注意的是,学生中的问题,绝大部分是心理问题,多数与道德无关。不能随便给学生贴道德标签,给学生贴上什么标签,学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就要求教师不断追问,找准学生问题的心理结点。比如:学生心理需求没得到满足,心情不好,身体状况欠佳等,都会引发学生的其他问题。最后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不是简单地处理学生,而是找到有利于学生改错的办法,给学生以后的行为指明方向。

总而言之,在班级工作中,教师要经常注意察言观色,弄清学生的心理活动,内心需求,善用心理学方法把工作做到学生的心里去。

(作者单位:重庆市实验中学)(本文摘自《教学与管理》2013年8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