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如何教会学生读整本的书
杂志文章正文
如何教会学生读整本的书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7        返回列表

董健美

新课程标准(修改稿)规定的小学生课外阅读量很大,从5万到40万到100万字的螺旋上升过程,更是对小学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么庞大的阅读量怎样才能达标呢?

教师不仅仅是引经据典,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去读整本的书,这样,既能培养学生阅读的毅力,又能让学生长久地沉浸于一本书中,汲取作者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匠心独运等。笔者以指点学生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为例阐述如何让学生从阅读整本的书中提高自己的素养。

一、调动阅读名著的期待

中国古典名著中《西游记》的故事是最受学生欢迎的。但学生对《西游记》的认知还是来自于影视作品,学生几乎没有读过原著。因此,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影视作品的人物形象熟悉和喜爱,引导学生在刚进入高年级就将这本古典名著定位学生同读的书。

为了让全班学生都读这本书的指引更加贴近学生,我在全班阅读之前做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都是在同伴的耳濡目染之下,逐渐喜欢上这本书的。不难看出,学生能否对《西游记》产生阅读兴趣,关键因素是教师的正确指引。教师把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自《西游记》的两篇课文《三打白骨精》和《三借芭蕉扇》进行拓展阅读,把课文中的一个故事扩展开来,比如三打白骨精故事的背景,比如三借芭蕉扇中的红孩儿的故事,原著中的故事远远比影视作品精彩得多。学生肯定非常喜欢听这样的故事,这无疑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期待。

但是美好的阅读期待还需要教师采用恰当的技巧让学生这种阅读期待能够长久一点。比如:每天汇报一个小故事,每周进行一次人物分析,每月进行一次故事演讲、办一份手抄报等。

二、引导讨论中提升语文素养

《西游记》是古代的长篇小说。与现代文不一样的语言更应该让学生去领悟,而不是浮光掠影式的走马观花。阅读名著不但是读吸引人的故事,更要走进名著,形象丰满、个性鲜明的人物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得到。

《西游记》的篇幅长,小学生的耐性不够,因此,教师要不断用外在的一系列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不断阅读、不断发现、不断探索的阅读兴趣。比如利用阅读课大家一起大声读都喜欢的章节,放手给予学生充分自主交流、分享的时间和空间,尽量激发学生在阅读中有感受、有思考、有心得、有体会。分享是快乐的,交流是酣畅淋漓的,学生们在讨论中解惑,在理解中提升,在分享中合作,在阅读中成长。老师在确定全班交流的主题时,应该帮助学生定好大方向,既能贴近学生的读书水平和读书喜好,又决定着学生交流的广度、热度。

我设计了两个交流的话题:一是在小说中最让你感到开心的情节是什么?最让你感到愤怒的情节是什么?最让你感到难过的情节是什么?最令你无比紧张的情节呢?这样的话题让每个阅读者都有感而发。每个学生任选其中一个,进行准备,在中午的阅读课上进行交流。每一个小话题都安排在同一个时间段,这样,即使有些学生没有选择这个话题,在大家议论纷纷、畅所欲言的阅读氛围中,心中的阅读感受也被迅速调动起来,参与其中。

二是《西游记》这本书是妇孺皆知的古典小说,那么你觉得这本书中你不能忘却的是什么?

这是个有深度的话题。这个讨论要放在全班学生全部读完,且圆满完成第一个话题的基础上去交流。高年级的学生可以适当引导他们透过故事的表层去思考故事背后的意义。这样的话题能够提升孩子们的思维品质,书不光要读,还要思考,最佳的读书境界是批判式阅读。既不尽信书,也不胡乱否定。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中积淀。

三、带动相关主题阅读

当然,我们的目标不仅仅是读完一本《西游记》,学生在充满激情的阅读过程中收获着,积累着。教师应该以阅读《西游记》为例,引导学生进一步阅读相关主题的书籍。如男孩子们可以读读《三国演义》、《水浒传》、《根鸟》等,女孩子们可以读读《红楼梦》、《女生贾梅》、《长袜子皮皮》等,以前学生只喜欢读漫画之类的嬉皮玩笑的书,渐渐喜欢上有思想、有内涵的书,拓宽了阅读视野。

四、以阅读促写作

《西游记》中最有特色的就是白描写法。教师可以将这种写作手法向学生们渗透,比如写人、写事都可以迁移运用。教师可以截取学生喜欢的人物形象———猪八戒吃人参果的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来细微剖析作者是怎样将猪八戒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的。并让让学生迁移到生活中,去描写身边的一个大家熟悉的人物形象:要求不写人物的名字,只能用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让其他同学去猜测他写的是谁。这样大家自然而然地就要抓住人物的典型特征来写。

总之,阅读整本的书能够让学生阅读更有整体性,更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再是囿于一篇篇心灵鸡汤式的半叙半散的文章,也不再是发发感慨的小文章,而是要从宏观上把握文本,理解文本,感悟文本,思考文本生成的过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