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关注“作业革命”的人文情怀
杂志文章正文
关注“作业革命”的人文情怀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6        返回列表

杨文华

教育部《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小学不留书面式家庭作业”。新一轮“减负”再次拉响警钟。“作业革命”作为首当其冲的阵地,人们开展了诸多有建设性的研究。教师从策略角度进行分析,以预习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将作业挤进课堂,减轻课后压力;减少重复作业,要求四“精”四“必”……这些策略,的确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现状离共同追求的“减负”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还需要深度地推进“作业革命”。

“作业革命”如果只立足在“有效作业”层面上,那只是实现了它的工具性价值,而作业革命应该高于此,那就是它的人文性价值。作业革命的目标达成,关键在于教师的日常践行,在于教师持之以恒地钻研教材、研读学生和规划课堂。而将这种教育智慧变成一种力量,依靠的是教师内心的主观能动和持之以恒的毅力。需要教师敬畏生命,需要教师对学生思维过程进行创新性观察和构建,需要教师不断自我否定不断自我创新,这样教学才能从“填鸭”变成“生长”,从量变到质变,回归教育本真。

一、敬畏生命,实现职业的人道关怀

教育的存在,本身就是为了呵护生命,给下一代带来更好的生活。但是,走入现代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压迫教育节奏。教育变得越来越“急”,越来越忘记教育存在的“初衷”。原因是,我们对教学效率的过度“迷信”。效率是对单位时间内成果的追问,是一种过程性管理,但实际情况往往是,效率要接受结果的考验。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教师,急着将答案告诉学生,才会有那么多教师见到学生有空就想着布置作业,才会有那么多没有思考力的机械作业将学生变成作业机器,然后教师还会批评学生怎么就那么没有自己想法呢。当教育成为盲目的追逐,我们就背离了教育存在的价值。检验教学行为是否得当,需要教师停下来追问自己的教学行为,在显性的利益性成果面前,我们是否始终如一亲近教育本身,我们是为了学生的未来服务,还是拉着学生的现在满足我们的利益追逐?作业革命,需要敬畏生命。

敬畏生命,我们明白,作业是为了促进学生独立思考。思考分两种,一种是条件反射似的快速反应,另外一种是凝聚着各种优秀思维品质的慢思考。沉稳的思考都是慢的艺术。教学的过程,是在教给学生一些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那是积聚着观察、判断、整合等一系列思维品质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思考,培养的就是学生理性化的综合思维品质,是学生获得能力发展的重要过程。大量的作业,让学生挤压掉了思考时间,把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反复巩固知识点上,看起来提高了孩子思考的速度,其实只是减少了条件反射的时间。最终,学生习惯了不用仔细思考就能推导出结果,思考的过程就变成了记忆的过程。学生除了完成八股式的练习之外,碰到练习的变式,就会产生“视盲”,不去细察。这就不再是练习错误的问题,而是思维误导的问题,产生的后果比想象的要严重很多。

敬畏生命,我们明白,作业的态度比结果更重要。而态度来自于引导,而不是强迫;来自于欣赏,而不是责备。在忙碌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失去了最初的耐心。在“一切都是为了你好”的理由下,让过多的作业变得冠冕堂皇。殊不知,每一个孩子完成作业的时间、质量,努力程度,都不一样。适度的空余时间,有助于学生释放紧张的情绪,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快乐并不一定属于优秀的学生。后进生辛辛苦苦挑战自己的能力,完成了一个知识点的积累,同样是值得庆贺的。敬畏生命,就是站在学生身边,跟他一起庆祝成功,然而小心地设计前进的节奏,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自信、快乐和昂扬的斗志。敬畏生命,我们明白,教育不能只是终南捷径,不能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我们如果因为自己的善意,变成剥夺学生学习乐趣和学习能力的“刽子手”,那么这样的教育就与真教育南辕北辙了。

二、创新作业,实现职业的专业关怀

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创新,也没有教育的发展。创新,不仅仅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前沿教育哲学问题,在教育的细节处,同样有创新的使命。因为,这里有最具体的师生成长的生命形态,这里有学习的过程和发展。“作业革命”,成败的关键是教师在作业领域的创新性解读。创新的作业,带来的是思维对思维的引导,是创新形式到创新内涵的发展,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研究成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带动思维飞翔,作业就成了思维的翅膀。

创新作业,从选择和自编开始。我们现在不是缺少资料,而是缺乏对资料的整理。对作业而言,我们需要明白,是我在选择作业,还是作业在引导我?如果有一天,所有的资料和网络都离开了我,我还能一如既往地在《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做一个有想法、有方法、有效果的教师吗?孩子们读过一本书,叫《宝葫芦的秘密》,讲的是一个叫王葆的孩子,在宝葫芦的帮助下,要什么有什么,当然,结果是极为尴尬的。网站资源,有些类似于教师的宝葫芦。需要什么资料,就有什么资料。但是,当资料泛滥的时候,教师的思维是否也跟着模糊了?作业革命,首先需要教师要有明晰的立意,要清楚学生在这个阶段最需要什么样的练习,做到宁缺毋滥。这是对教师行为的革命。有选择、能自编作业,机械的自然会退居幕后,听说读写就不再是硬性的规定,也不会再有那么多家长被逼迫坐在桌前,充当老师的助教,忙着检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解放,学生逃避作业的情绪才能得到疏解,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便显现出来。

创新作业,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课题。人文情怀,是对学生的关怀,但前提一定是有健全人格的教师。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师,才是称职的教师;有思考能力的教师,才是自信和幸福的教师。教师的思考能力,来自于教学过程的不断创新。作业该有,还是该没有?该以怎样的形式,占用多少时间去完成?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是能力的发展?这些问题是教师每一天都会碰到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当作课题去研究,收获的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一个有专业视觉的教师,一定不愿意自己和学生被过多的练习所拖累,他必然站在一个高度,抱着理想的状态,规划现在和未来。教师自然会明白,学习的方法比硬性的结果规定更重要,综合能力比具体一个项目更重要,学生的兴趣比短期的目标更重要。专业成长的教师,才不是一个永不能毕业的留级生。视野开阔的教师,才能真正珍惜师生彼此的生命形态,关心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学生需要的未来。桃李无言下自成蹊,一个善于创新的教师,必然会打开学生创新的心门。

三、坚守反思,实现职业的智慧幸福

教育需要反思。作业,应该是最能展现学生学习状态的一种教育形态,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面镜子,把握住学生的学习状态。“作业革命”的反思,就是要让教师在利用这面镜子时,随时随地思考有多少责任和义务需要履行,有效的长远价值能走多远?

反思,不仅是对作业内容和形式的再思考,还有对教师行为的再思考。我们从不怀疑教师的师爱,认为师爱是人间最美的大爱。但是,作业的泛滥其实就是师爱的泛滥。没有一项多余的作业不顶着“师爱”这顶帽子,堂而皇之地完成“胁迫”的任务。哪怕有些作业只是教师的私心,总觉得我语文布置少了,就被数学占领了,与其这样,不如我多布置一些。而且学生的成长,并不是按照计划就能收获的,快走几步、慢走几步都是常有的事情,他的悠闲自得跟工业化的教学步骤一旦不协调,教师寄希望的作业又不完成,矛盾的事情焉有不发生?反思,就是站在高处的教师,让智慧控制现状,切割好作业的黄金分割点,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借着竞争等借口,横着心布置作业。面对学生在作业中的各种表现,寻找更深刻的原因去体谅学生比严苛的责备更重要,在宽容中让学生学会相互尊重比追着学生补作业更重要。对教师而言,在坚持中,依旧保持温文尔雅的状态,既不被自己的坏情绪所伤害,也不要让学生触及教师的底线,是一种境界。

反思,还是一种坚守。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澳大利亚人去海边打渔,等鱼拉上岸之后,他就开始挑拣,将一些小鱼重新扔回海里。旁人就问,既然没有人看见,为什么把辛辛苦苦打上来的鱼扔回呢?他很自然地回答,并不是每一件事都需要人监督着才能做,内心同样是一把尺子。同样,当作业革命成为所有教师共同的内化的追求,有效教学才能真正获得飞跃发展。反思,就是在自己疲惫的时候,给自己鼓励;在失望的时候,给自己希望;在困惑中,给自己方向。在教师自我管理的每一天,都要坚持做下去。被爱是一种幸福,爱人,是一种能力。那就让自己成为“减负行动”多米诺骨牌中的第一张吧,传下去的一定是超过自己想象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