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尝试
杂志文章正文
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的有效尝试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27        返回列表

桑江滨

学生操作活动是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其特殊性在于能引起和促进学生把外显的动手与内隐的思维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借助手的活动实现和反映其内在的思维活动。

一、在操作活动中明确操作的目的

学生的操作活动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向决定于教学目标,其过程和结果要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在学生动手操作前,教师首先要明确操作目的,要把教学内容“物化”成有结构的材料,要精心设计操作程序和指导语,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和“怎么做”。在操作过程中要加强巡视指导,使学生的操作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切实为突破教学难点服务。

二、在操作活动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在课堂操作活动中,实行分组活动。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可以让全班学生分成五组进行比赛,要求各组很快通过测量,算出篮球场的周长。这时,组长给组内同学分工,一人负责一项,有人测量长,有人测量宽,有人计算,有人复核。这项任务的完成单靠一个人是比不过另一组的,在这里,学生的合作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三、在操作活动中注重操作、观察、思维及语言表达的有机结合

操作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展开思维,概括规律,形成技能,是多种感官参与认识过程的学习方式,包括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张口叙述、动脑思考等外在和内在的活动。

1.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

操作学具,满足儿童好动的天性。许多学生摆开学具时常被学具的形状、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不能在操作过程中始终保持定向的注意,抓住重点做深入的观察。不像对教师演示时那样,受教师语言的引导或不由自主地被教师有意识地突显演示的重点所吸引。尤其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常常并没有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还有的同学根本不会观察。鉴于此,在操作过程中和操作结束后,教师都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给学生观察的重点,指出要观察的内容、方法、观察顺序等。

2.重视操作活动中的语言表达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载体,知识必须以语言为载体才便于传递交流。进行信息加工的心智活动,如果只是动手操作,不加以分析、概括,那么是肤浅的。具体的操作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将表象的整理、加工、归纳的思维过程进行综合表述、传递,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完整的认识过程。

四、在操作活动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动手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流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活动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例如:“认识正方形”,教师放手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边的特点,有的学生通过测量,有的学生通过对角线对折,再对折,有的学生通过一条边与其他三边分别相比……尽管有的同学操作不够规范,有的同学表述不够准确,教师应及时纠正,也要给这些同学鼓励、表扬。学生通过不同的操作发现了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五、对操作活动的一些思考

1.要精心选择操作内容

课堂操作活动比较适合于可物化、外显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即适用于能设计有结构、易操作的直观材料来反映数学实质的教学内容。从操作难度上讲,要选择适合低年级学生,能被学生所接受的内容;从操作内容上讲,要注意与教材的教学要求相吻合,即能恰当地反映教学内容的本质及特点。

2.要选择恰当有效的操作工具

要注意选择恰当有效的操作工具,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最佳的效益。例如:在小学一年级“数的分与合”的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分圆片,也可以分小棒等。选择什么样的操作工具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方便学生操作,有利于学习探究新知,应注意突出事物某一方面的特征。操作工具的简洁程度要与学生的心理简化水平相适应,要做到恰当有效,有时可指导学生根据需要自行制作。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优化课堂操作活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在不断的探索操作活动中使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东海县山左口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