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
杂志文章正文
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对策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9        返回列表

付德凤

近年来,伴随着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农村初中语文教育整体水平获得了提高。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依旧存在着诸多的差距,由此严重制约了素质教育的改革与推进。

语文教学同其他科目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语文教学应该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与心理世界,通过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活过程与状态,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其中并探讨语文的魅力的过程中,最终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育现状分析

在当前的发展状态下,农村滞后的教学理念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当传统的教学模式依然主宰课堂,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式学习就会流于形式,如果课堂改革推进不力,就会造成学生不能良好地适应社会的后果。

第一,在当前的发展状态下,很多农村学生的学习依旧是被动的,教师的意志仍然占据教学舞台,课堂内容由教师包办的也太多。由于资源有限,学生读书的时间也很少,自己琢磨的时间就更少,因此并不能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很多教师并不具备参透教材的能力,而是将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

第二,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整体语文素养并不高,社会的适应性因此也较差。在当前的发展状态下,农村语文教育所面临的问题主要是: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课本知识教学上,教学的内容往往也只局限于书本,背诵与熟记等,无法多层次与多角度的抬高学生的整体水平,最终使得很多初中生的语文成绩虽然好,但语文整体素养却不高,很难通过所学的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种种问题。

第三,教师对教材的研读能力不够。很多教师对教学的有效信息把握不准,对文本内涵与外延缺乏角度,对课程标准和单元目标缺乏整体的关照,对教学内容与教学资源也缺乏整合利用。不少教师策划教学与设计教学的水平并不高,从而造成了教学目标达成度的相对较低与课堂情境的营造、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和谐,以至于最终违反了课堂教育的适度原则,导致教学程度的安排没有起伏,节奏感也不够强烈。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对策

第一,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尤其重要,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光是指学习的策略和方法,同时还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探究性与合作性。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日常与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同时也是学生与教师在学校中最基本的日常活动构成。教学活动的开展方式,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与师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存状态。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渠道,也是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关键。新课标的落脚点是让学生达到学习到知识的目标,因此,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主要体现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育关系与心理关系平等。自由轻松又民主的课堂氛围是抬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也是实现主体参与性的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欣赏学生的优点,也要包容学生的缺点。除此以外,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实现原则性与方向性的把握,在大方向与大原则不变的基础上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并通过掌握批评的艺术启发学生的自我意识,最终引导学生通过自觉反省改正错误。

第三,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以激励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要充分的信任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教育习惯,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强烈的学习责任感能够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充分的发挥。除此以外,教师自己也要抬升自身的语文素养,通过开展多元的教学方法,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创新空间,让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教师要针对学生的个人爱好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培养,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思维,并通过多元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教育体验,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最终抬升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第四,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转变观念,通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最终让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教师要在授课的过程中加强课堂效率。课堂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的模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与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响应新课程的要求,通过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积极的推进课堂的有效改革与建设。

三、语文教育要体现人文性

初中语文教学由于受到环境的限制,阅读与教学更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比较功利,语文是人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认识社会、认识自然与认识他人的过程,同时也是完善自我与发展自我的过程。

第一,中考语文的命题方向已经具有了人文思考。近几年的中考语文命题已经开始限制考查学生纯知识记忆能力方面的考察。语言的运用能力开始越来越占有着较大的比重。从学生近些年来的考试情况中可以看出,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反映着一个人语文水平能力的高低。因此,农村语文教学陈旧落后的观念亟待改善。

第二,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阅读,以避免学生因文化沉淀太浅与语文功底缺乏而导致问题出现。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肢解课文,要尽量避免写作太过具有目的性。在绝大多数农村中学中,学生的阅读量都很有限,相当多的学生除了课本以外,几乎无课外阅读。农村初中生的课外书来源相对较少,在课外阅读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巨大的盲目性。因此,教师要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内容进行引导,盗版的武侠小说与过分生活化小说放入学生的抽屉肯定没有什么好效果。

第三,教师要进行课外阅读。不少教师不愿将时间放在教材的钻研与感悟上,而是过分地在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以至于自身的人文底蕴并不能支撑起对教材的解析能力。在当前的发展状态下,教师首先要建立起独立的阅读学科理念,帮助学生丰富情感与陶冶情操,从而建立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实现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与品鉴能力,为学生能够能为容易的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四,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根本的动力,是要看到自己喜欢的书。因此,教师要将这一部分的选择权交给学生,只要学生所阅读的内容不是鼓吹暴力、淫秽与反动的内容,学生都有权利自由的阅读。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在引导上多做文章,对一些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教师应该加以推荐,并通过让学生广泛的涉猎,让学生学会独立理解与感悟探索的能力。

第五,语文教学的内容应该实现课内外结合才能相得益彰。课内阅读决定了语文课文的经典性、基础性与示范性。课文在思想上体现了时代精神,课文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与文风上具有一定典范性。因而课文也就成了知识、能力、思想教育与审美情趣的载体。但学生同样也离不开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能够与课内阅读形成良好的互补效果:课外阅读不光能够补充课内阅读的不足,同时也能丰富和延续课内阅读。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因此,教师要应用现代化教育资源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因此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必须目的明确,例如,教师在讲解《智取生辰纲》时,首先应该在网上下载大量图片并再进行有效的处理,在课堂上以播放幻灯片的方式创设课堂情境。图文结合的教学方式更加能够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更加直观的印象,同时也为语文教学的模式开拓了新的方法。

教育改革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师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辅助与优化语文教学,最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与学生都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传统教学,通过摆正语文教学与新课标目标之间的关系,最终达到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在当前的发展状态下,语文教学一方面要实现对传统教学有利方面的延续,另一方面也要实现新教学手段于心教学理念的应用。因此,在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对当地农村中学加大硬件设施投入的前提下,有力的提升农村中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最终让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

(作者单位:新疆精河县阿合其农场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