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班级自治管理制度的实践与研究
杂志文章正文
班级自治管理制度的实践与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7        返回列表

刘建灵

班级是我国中小学校最基层的教学单位,也是最基础的教学管理集体,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成长。

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说过:“用孩子心灵深处的能源去照亮孩子的精神世界,显然是最节省能源的方法”。因此,建设班级文化应以激发每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目的,使学生的自我教育最优化。

一、班级自治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理论基础——自我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教育是实现自我管理的前提和基础,而自我管理则是高水平的自我教育的成就和标志。

(二)心理学基础——群体效应

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有一种归属的需要,总是希望自己能被别人喜欢和接纳,而害怕被群体冷落,正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胜心,个体之间才会有意无意地展开竞争,在班级小组化管理中不但小组成员之间存在这种群体效应,而且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存在这种群体心理效应。

(三)社会基础——社会竞争与合作

社会竞争与合作理论认为整个社会都充满竞争与合作,任何人都处在竞争与合作之中,这一理论反映到教育的班级管理上必然要求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而班级自治管理模式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

(四)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学生个性为目的的教育,小组化班级自治管理正是为了体现教师主导性、学生主体性、师生合作性、管理民主性。

二、班级自治管理模式建构机制

(一)班级自治管理委员会

班级自治管理委员会是班级自治机构的核心与灵魂,由5人组成,根据教师推荐,民主评议,竞选上岗的原则,选出班级自治管理委员会主席一人,副主席一人,委员三人。

负责协调各自治小组日评、周评中常规方面的核算和公布工作;负责考核小组日常工作并做好奖惩记录;并对班级其他一些工作进行安排协调,及时与班主任进行联系沟通等。

(二)班级自治管理模式的操作方法

1.确定组长

要想让班级全面健康发展,那就必须得把德才兼备的学生选举出来担当组长,组长是小组领袖,同时也是班级的管理者、实践者、开拓者。因此选举组长时必须做到科学合理,公平公正。选取的原则是,班主任与管委会成员开一次常务会议,会上由管委会提名推荐10人,班主任与管委会商议拟推荐8人,然后对这8个人采取民主评议,竞选上岗的原则。最终确定5人。确定好以后让这5人站讲台上对全班同学宣誓,并进行就职演说。

2.组建小组

采用互补式,依据思想品德、学习成绩、行为习惯把除组长外的其余同学分为同质的7个小团体。每个小团体5个人,5个组长抽签定人。抽一号签的在第一团体内优先选人,待5个组长选完第一团体内的5个人为止。接着第二次抽签(分第二团体的人),这样直到七个团体的35个人都被5个组长分完。最终把全班同学分为5个组。另外5个管委会成员隶属与五个组归组长管理。但他有自身独特的功能。这样管委会成员的职能既大于组长又属组长管理,如此一来相互制约共同发展。另外还得考虑特殊因素,诸如:每个组保证有一名管委会成员,既起到监督作用又使得每组的实力均衡。另外在管委会、各组组长及全班同学的讨论下将好玩、自制力差的学生与稳重、自制力强的同学排在一组。将性格内向、胆小的与性格外向活泼的同学分在一起,这样构成强弱搭配,性格互补,基本情况相近的同质小组,一方面使不同层次的同学相互影响,互相帮助,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小组间平等。

3.讨论本组名称及本组格言

组长召集全组成员确定小组名称及格言。把确定的小组名称及格言要做成教室静态文化的一部分。如墙壁上悬挂第一小组名称是:“腾翼”,格言是:“特别有志气,特别有作为”。第二组的名称是:“零二零二,独一无二”,格言是:“一枝一叶一世界”,第三组:“承受极限,命运改变”等。

4.制定组规,确定成员职责和奋斗目标

组长组织全组成员讨论并制定组规,确定小组奋斗目标,同样组规与奋斗目标要作为墙报文化的一部分。然后打印出来,全体小组成员签名。

由小组长带领全组成员站在讲台上向全班同学宣誓:遵守小组组规,服从组长管理,立志为组争光。

5.构建班级自治管理评价激励体系

每周每个小组轮流管理班级一天,到当天放学之前把一天情况汇总后交管委会委员前。到下周开班会之前,全体管委会成员及各组组长召开碰头会议,反思上周运行情况,提出调整的策略,制定下周运行的方案。并由管委会主席在教室通报各小组的排名。当然在管理的过程中有详细的评价细则,诸如:第一组值日当天,组内专门有个同学是管理并记载一天的学习与作业情况的,假设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小组内讨论,当某位同学主动在课堂上举手回答问题且答对了,这时这位同学得5分,组内其余成员得1分,如果这位同学没答对,这位同学也得分,得1分,组内其余同学不得分。再如老师上课的过程中某位同学没听课或是睡觉,那么这位同学将被扣5分,组内其余同学扣0.5分。这样形成一个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同学上课很积极,组间竞争很激烈。有时还得我在课堂调解矛盾,因为老是有同学抱怨,明明那个问题该我组回答了,那个组都回答3个问题了,我们组还一个都没回答呢。你全给他们组了。有同学还会说下周一定超过那个那个组。我心里暗自窃喜。其他卫生、两操、纪律诸如此类。

这个评分细则表将装入班级档案袋存档,作为班级及个人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奖学金发放的重要参考。

三、实施班级自治管理模式的启示与收获

通过近两年班级自治管理的实施,一是提高了竞争意识,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二是增强了合作意识,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三是塑造了成功心态,提高了同学们的自信心;四是学生学会了自我教育,培养了自我管理能力;五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过:“不管用什么权利,也做不到一个真正组织起来的自豪的集体所能做到的。”小群体量化管理包容了集体教育的功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人管我,我管人人,在不断地自管、互管过程中,学生的互律、自律意识得到强化,自控能力得到培养,不断地处在一种自我体验中,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使自主教育得到充分落实和体现,班级沿着“推动——导动——自动”的方向发展,最终自能管理,自动推进,沿着良性循环的轨道向前发展。

(作者单位:甘肃张掖市实验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