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杂志文章正文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16        返回列表

农丽艳

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背景下,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能为他们将来的工作、生活奠定扎实的基础。基于笔者十多年对学生心理状况的研究发现,很多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表现出某些问题。

一、中学生表现突出的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指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并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学校每年的新生大部分来自乡下,师资和办学条件的不同导致他们的成绩远不及县城的学生。起跑线上的落后使他们产生自我否定的自卑心理。

2.焦虑抑郁心理。焦虑和抑郁心理都是中学生中较为常见的心理失调症。他们内心很孤独却又不愿意向同学或老师倾诉;而在学习方面,这些学生往往会无法集中精力,课堂上反应也比较迟缓。然而,这些学生却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和对于成功的渴望,但由于对于失败和挫折的承受力较差,往往经不起学习成绩不理想的打击,周而复始,这些学生就长期生活在考试失利的痛苦和恐惧之中。

3.逆反心理。部分学生会对外界的刺激产生违背常态的反应,导致他们对于教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逆反。有些学生,甚至故意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这在学生中是非常普遍的一种逆反心理。

4.厌学心理。中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巨大,导致他们精神萎靡不振,记忆力下降,害怕考试等,进而演变成厌学心理。部分学校设立特重班、重点班、艺术特长班等,更加剧了普通班学生的厌学心理。

二、中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成因

1.学习的压力过大。在现行的中学教育体制当中,教学的知识重点与学生的学习动力都是以考大学为目标的。大学虽然扩招,但学生又面临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于是考重点、考名校就成了学生新的追求。

2.家庭教育的缺失。家长的品德修养、文化水平、教育方法及家庭环境等对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心理成长有直接的影响。个别家长素质低,当着孩子面,出口成“脏”,甚至把大量时间浪费在打牌上,对孩子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有的家长用粗暴的教育方法,导致彼此缺乏感情交流。

3.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

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一些人认为“金钱万能”,没有精神寄托,缺乏崇高的理想,消极颓废心理严重。信息社会向学生提供了太多不良诱惑,如追星热、黄毒、黑社会暴力等。由于青少年思维活跃,喜欢标新立异,但有限的鉴别能力,有意无意中的耳濡目染,盲目模仿崇拜,多种心理疾病自然滋生出来。

4.学校教育的不当。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部分学校教育工作存在一些弊端。如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重行为表现轻心理过程等。

三、教师要帮助中学生消除心理问题

1.担当好“心理医生”的重任。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人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压力和竞争是常伴左右的,学生应该懂得把考试和学习看作是一种对阶段性成果的检测,而不是一个人成功或是失败的结论。其次,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合理定位,并逐渐挖掘其自身潜力。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从而为自己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既不要过分自卑,也不要把目标定得太高。再次,要让学生学会自我调控。运动、听音乐是释放情绪较好的方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体育运动或是听轻松的音乐,增强体质的同时还能放松心情。

2.要扮演好“励志师”的角色。一是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不管学生的情绪处于巅峰还是低谷的时候,教师都要予以鼓励。而且,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自我进行调节与暗示,别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只要努力他们也可以实现。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能提高斗志,树立自信心。二是要讲究鼓励方法。一般可以采取短期目标激励的方法,让学生在考试前为自己设定合理的预期目标,在考试后对比目标达成率。还可采用榜样激励法,把班级中的优秀学生作为学习的榜样,以此来鼓励学生。

3.要充分发挥“协调员”的作用。一是要与其他任课教师团结协作,形成合力。任课教师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二是家校形成合力。教师要定期家访,通过学生在家的表现来全面地了解学生,同时多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对学生的状况也有所了解,通过多方面的共同协作,使得教学目标方向一致,和衷共济。

(作者单位:广西柳州市三江县三江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