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我的教育理想
杂志文章正文
我的教育理想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李承法

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关键是教师。那么做一名教师应该是很自豪的,很幸福的。可如今,许多人不愿意做教师,许多教师也感慨当教师不幸福,太累,不安于做教师。在一切向“钱”“权”看的今天,教师有的不过是生活中的一个配角。但是我一直认为做教师是幸福的,做教育者是幸福的!看了于丹教授的幸福教育观的讲学视频,看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著作《教育的智慧》,看了华阳老师编著的《做一名幸福的教师》,让我触到了心底最柔软处,我一次次感动着,与他们的教育理想共鸣着,我的教育理想是始终做一个幸福教师,做一个智慧教师更幸福,当教师幸福比什么都重要!

为师,身为名利所缚,哪来自由?心为形役,何言幸福?前苏联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说过:“教育是一种幸福,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入迷,谁就能获得自己的职业的幸福。”教师是社会良知和道德的坚守者,是最高的精神层面的建设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和创造者。无论是三尺讲台纵横天下,还是校园各处和学生交流探讨,夜深时苦读和批改作业,教师们都是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点燃了一盏希望之灯。做一名幸福教师,只要你不再攀比,不再困于名利,放松心情,努力工作,乐在其中,幸福就在你身边。

幸福是一种感觉,是一种感受,是一种心态。如果你以快乐、积极的心情去欣赏眼前的景物,那么你眼中一切都是美好的,即使是冬天里的一排秃树,也有一种苍劲的美;反之,如果心情低迷、意志消沉,那么再美好的景物也会黯然失色。教育也一样,教师的幸福也来自自己的年轻的内心的感觉。如果你用积极的心态去感受、去对待,虽然我们囊中羞涩,整天操劳,生活单调而枯燥,每天得忍受孩子的吵闹和烦琐事务,每天忙于作业批改与备课,但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充满童心、爱心的世界,学生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和纯真是任何事物无法比拟的,你就会感到无比的幸福。我们之所以年轻,是因为我们面对一届又一届活泼天真、个性鲜明、心存梦想的孩子们;我们之所以幸福,是因为我们放飞孩子的梦想的同时,也承载着他们带给我们的快乐,特别是做班主任教师,这种快乐和满足是贵重的馈赠,是时光和岁月永远也带不走的。

如今国家尊师重教的一系列政策,让教师感受到无比的自豪。我们教师的幸福并不匮乏,我们需要的是去发现自己的幸福。除了家人、国家、社会给予的感动和幸福外,教师的幸福还来自于我们的教学生活实践。一个教师坚守教育者的责任,播撒教育者的大爱,无论在哪里,无论何时都将拥有幸福!

一、教育唯爱才让教师幸福——幸福比分数重要

现在的教师工作的繁杂和劳累,教学的竞争,家长与社会的期盼,升学的压力等可能会让许多教师觉得不幸福。作为教师,何不换种心态来看?教师的幸福来自学生的理解和认可,学生的关爱,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人师,真诚地为学生服务,为教学的精彩而挥洒汗水,为指引学生快乐学习,快乐读书而践行着。教师的爱心是一股暖流,洗涤着学生心中的尘埃;教师的爱心是一缕阳光,扫除了学生心底的阴霾,教师的爱更应是人间大爱,让教师的爱洒向班级中每一个学生。

在把学生培养成什么人的问题上,我们有顶层设计者,在各级各类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和课程标准中明明白白地写着。我们不缺指导,不缺要求,教师缺的是教师自己想在这个问题上做些什么。新时期的教育正处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变革的浪潮里,倘若我们的教师,还是把分数作为自己的工作的追求和目标,把学生考入重点学校作为慰藉自己心灵的兴奋剂,那么所有的教书育人的想法和做法,会在分数的压力下被碾成齑粉。

不可否认,今天的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个性发展的空间是非常狭小的,但是不是到了窒息的地步?比如说,在高考、中考及各类联考的压力下,我们不得不进行着一些应试训练,在为着提高学生分数而努力着,在一个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的教育不能仅在乎分数,而应该面对学生的发展,面对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教育才有明天。我们无法选择教材,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教法;我们无法躲避高考,但我们可以躲避题海;教师不应该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学习的唯一标准。教育工作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只盯结果,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要遵循人的成长的规律。学生需要的不只是分数,我们不能提供只追求分数的教育,倘若仅为分数而教育,教师将苦不堪言,学生也只是一种为分数学习的“机器”,如此教育何谈幸福?

二、教育唯真才让教师幸福——幸福比名利重要

教育唯有真,源于教师的“真”,方能有学生的“真”,学生亲其师,方信其道;同样,教师更要亲其生,信其童真。教师的课堂应基于真实、高效的课堂。首先要立足解决一般学生的主要困难和疑难;其次,要把代表大多数学生想法的东西多角度多层次呈现出来,并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操作载体,引导所有学生参与讨论。课堂的“真”是第一要素,缺乏“真”就很难谈教学的有效性。真实的课堂需要学生将真实的学习困惑、疑难拿出来,集师生之力和智慧去解决它、弄懂它、深化它。过程可能是不太顺畅的,离完美甚至有很大的差距,但它确实解决了学生真切的发展需要,关注了学生真实的心灵诉求。教师不能忘了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课外的德育育人也要求“真”,真把学生当成自己人,当成亲人。融洽的师生关系,并不是一味地讨好学生,对学生各种错误放纵,而是严明地指出,科学批评和引导。教师要真诚看待学生的错误,要知道就算是天使也会失误,更何况是处于发展期的学生。若教师只会用生气、怒骂手段对待学生的错误,那也只能算是教育方法、教育艺术的单调、缺乏,甚至无能。融洽的师生关系,要建立这样的基础:教师讲究教育的艺术,真诚地指出学生的错误,学生总能接受理解,并乐于改正错误。这才是教师幸福的源泉。教育家陶行知曾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真爱是教育的前提,唯真才是教育的责任,强烈的责任心让教师有一种使命感,真心为孩子,真心做教育才有真幸福。

三、教育如愿才让教师幸福——幸福比一时的成功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是我们担负的无可比拟的特殊责任。”要履行这个责任,就必须想清楚,自己要培养什么人,即想把学生引向何方。也就是说,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育人愿景。实现这个愿景的时候应该是为师者最幸福的时候。不让每个学生失学,更不让每个学生迷茫。成就每一个学生,将每个学生打造什么样的人才,教师心里总有一个美好的愿景,努力去将愿景实现,将教师的爱洒向每一个学生,不管这个学生的出身高贵还是低卑,也不管这个学生的成绩好或坏,总要做些事,让学生知道教师心里在乎他。依据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理论,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教师投之以李,学生会报之以桃的。

处于发展过程中的学生,尽管有些许缺陷,教师总还是要有耐心和爱心,用心做好教育,让步学生,借力学生,助力学生腾飞,这才能有师生的开心与快乐。这才是教学相长,这是一个教师的最幸福的事,这是一种心灵体验。这融会了教师感同身受的情感内涵,这不是单纯意义上的知识上的互补,更是心灵的成长,人生的收获。它让教师和学生都心存爱和责任。教育于慢处有艺术和真情,慢,需要教师平静和平和,需要教师细致和耐心,更需要耐心和耐性。教育是一种幸福的守望,教学是双向的,作为教师不能高高在上,要能及时地与学生交流看法,指导学习,会让教学更有趣,更有味,更有激情。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反复强调,学生是教育的重要力量,如果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教育就是要给予学生自由的交流的时间,给予学生与教师探讨交流的自由氛围,让学生有心愿,愿意与你有话说。教学要充分利用好学生资源,这资源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学源泉和教师专业生命的延续。

教师的所有幸福都需要平时的点滴积累。作为教师要投身于新课改,在管理中守责任,在课堂上创造高效,在课堂中寻找教育的灵感,在学生自主学习中创造快乐。让学生学会学习比学到了什么更为重要。这时学生的成就是教师的成就,学生的幸福快乐更是教师的快乐与幸福。这时候,幸福不再是名和利,却比名利更让人感动和快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句名言便会焕发新的意义,它是教者无悔,它是教者桃李满枝头的喜悦。学生快乐方有教师的幸福。

(作者单位:浙江开化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