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让学生过上自己的传统文化节
杂志文章正文
让学生过上自己的传统文化节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52        返回列表

段云成

浙江省龙游县有多种地方戏剧流行,名伶辈出,有着“婺剧之乡”的称呼,民间舞蹈盛行龙舞、狮舞、采茶灯、踩马灯等,农历三月初三是龙游县沐尘畲族的传统节日畲族的“三月三”,又称“乌饭节”和“对歌节”。学校要求每个班级每个学期自主选择一个国家传统文化节或地方乡土传统文化作为主题,打造自己特色品牌,独自或联合开展一月一次的校园传统文化节活动,这样学校每月都有一场传统文化大戏,给同学们送来丰富的精神食粮。

怎样把这个传统文化项目真正融入到平时的校园生活,让大家爱上传统文化?怎样让自己承办的文化节受到同学们喜爱,成为一个品牌?各个班级用奇思妙招作出了精彩回答。

如何让畲族歌曲真正走进畲族学生的心中,如何让非畲族学生悦纳和推广。高二(5)班有高招,他们组织学生对龙游县畲族特有的饮食、山歌、生活、语言、服饰、习惯和恋爱婚庆仪式等进行调查研究,然后同学们根据调查研究结论把龙游县畲族文化进行分类,在老师、畲族文化艺术爱好者和文化馆的社会工作者帮助下,编撰成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畲族文化乡土校本教材。在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高二(5)班畲族乡“三月三”风情歌舞节上,第一个环节就是畲族文化笔试大赛,高二(5)班同学就从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畲族文化乡土校本教材中出20道选择题,难度不大,门槛不高。前十名获奖者获得畲族编织、刺绣仿制品一件。畲族彩带、畲族服饰、畲族刺绣件件颜色鲜艳、图案精美,学生特别喜欢,非畲族学生也广泛参加,场面十分热闹。第二个环节就是把畲族歌曲和广场舞有机结合起来,由几个同学主唱《敬茶会》《畲家的三月三》,同时由高二(5)班同学跳起广场舞《赶歌会》《畲山砍樵》等,将畲族特有的饮食、山歌、生活习惯等一一展现。第三个环节,由高二(5)班同学进行服装秀,借用《畲山霓彩》则向游客们呈现了畲族特有的服饰文化。第四个环节,广场舞《三戏赤郎》将整场歌舞会推向高潮,风趣而不乏细腻,把畲族特色的婚庆仪式“搬上了”舞台,引起学生极大兴趣,学生在活动中对畲族文化有所掌握,有所热爱,畲族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有了极大认同。

民间相传的一句话很能说明龙游婺剧鼎盛时期的地位:“东游西游,还来龙游。南看北看,争看龙游花旦。”许多当地婺剧爱好者也因龙游有着“婺剧之乡”的称呼而津津乐道。如何让龙游婺剧在高中校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高三(1)班同学有妙招。每逢大课间时间,他们不是进行传统的跑步,而是在文化馆工作人员和民间艺人这些志愿者指导下认真练起了婺剧《打渔杀家》,两个星期下来,他们的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颇具风范。在高三(1)班龙游婺剧大舞台节上,这个班的学生们设计了第一个环节:婺剧文化知识抢答比赛,把问题写在长纸上,挂起,同学们根据问题号码到服务台应对答案,答对了就到主席台领取龙游特产等奖品。第二个环节,高三(1)同学群舞《打渔杀家》,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三个环节,婺剧学习现场一对一培训,高三(1)班同学指导学生观众认认真真学习。第四个环节,师徒现场共演龙游婺剧。这些活动把学生自己的情感与龙游婺剧文化实现水乳交融。

爱情故事是吸引学生的主题之一,高一(21)班用浙江传统文化的情景剧对七月七日七夕节进行了诠释,这就是龙游县第二高级中的“百家大讲坛”。第一个环节,学生把董卿讲述的西施的爱情故事进行改编,上演《范蠡和西施爱情故事》情景剧,学生配合默契,表情和手势到位,感情充沛,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浙江传统爱情文化的魅力,也感受到了经典作品内在的精神。第二个环节,高一(21)班表演《白蛇传》片段,让同学们树立了正确的爱情观。第三个环节,高一(21)班表演歌剧《梁祝化蝶》,这些经典内在的生命力可以赋予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培育他们美好的气质,真正实现校园文化品质提升的目的。演别人的故事,也演绎着自己的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对学生的道德、理想、信念等实现积极引导。

开展校园传统文化节日活动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传统文化,而学习传统文化绝不是为了搞形式主义。传统文化不是一种死的知识,而是智慧的结晶,学生在实际的人生历练中真正有所体悟和接纳。在开展传统文化节日活动中,关键在于学校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解读,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学会正确看待今日之人和事,增加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提高运用传统文化的能力,提升其对待传统文化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优秀传统文化长驻校园。

(作者单位:浙江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