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杂志文章正文
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5        返回列表

张艳芬

小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教师的摇篮。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普遍采用的是分方向即分科培养模式。此种模式曾经对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过巨大的支撑与推动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引发的现实问题亦发人深思,那就是,分科模式下培养的小学教师已经不能适应当今基础教育对小学师资的现实需求。

一、构建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城市小学趋于饱和,对小学教师的社会需求较低。而农村小学数量庞大,且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其对小学教师的现实需求很高。同时,农村小学的特点是,大部分规模偏小,不可能依据所开设课程配备各学科专业师资。在这些小学里,一个教师要教授多个学科抑或所有学科,甚至在一些地处偏远、人口稀少、交通不便的农村小学或教学点,一个教师要教授所有年级的所有学科。而规模稍大的农村小学,一至三年级教师包班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由此看出,农村小学的现实特点要求小学教师能胜任小学各学科教学,即农村小学需要的是全科型小学教师。而现有的分科培养模式,从其课程设置的特征来看,突出的是本方向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训练,这样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从其知识与能力的储备以及个人的意愿与信心等方面,均倾向于适应或胜任符合自己专业方向的单一学科的教学,要承担其它学科的教学,还需要接受较长时间的职前专业训练,这在农村小学是不现实的。事实是,个人教学实践中的摸索和尝试取代了专业的职前训练,这对农村小学教学效果的影响以及其产生的一系列社会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可见,分科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基础教育对小学师资的社会需求。于是,面向农村,构建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是一种现实的呼唤,更是高等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事业的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

二、构建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1.要定性在农村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部对我国高等院校各专业建设的规划中明确指出: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地方基础教育,根本目的是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可见,为基础教育服务是社会赋予小学教育专业的历史使命。因此,构建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必须要体现我国基础教育的性质以及我国地方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我国地方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是,农村需要大量小学教师。因此,构建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思路之一,应该是要定性在农村,即为农村小学培养师资,以缓解农村小学师资力量不足的现实问题。

2.要定位在全科

我国农村小学需要的是能胜任多个学科甚至所有学科的小学教师,因此,构建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思路之二是要定性在全科。唯此,才会使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体现地方适应性,使其培养的小学教师真正能走进农村小学,而且能够适应农村小学的现实需求。

3.要定格在教育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小学师资。这也就决定了小学教育专业的性质属于专业技术教育,必须充分体现职前教育即师范性的特点,因此,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定格在教育,即通过增加教育类课程等方式突出其专业的师范性特征。

三、构建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策略

基于以上三点思路,在此提出构建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策略的三点思考。

1.确立为农村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的专业建设目标

培养目标是培养模式的方向,建构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首先要有目标的转变。即把目标明确定位在:要为农村小学培养合格师资,要具备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工作的能力,并能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和开展小学班级管理工作,其学历层次为本科。

2.建设为农村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也是落实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建设一套能够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的课程体系,是构建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1)拓展通识教育类课程。在培养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的课程体系中,通识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目的是让未来的小学教师首先成为一个优秀的社会人,成为一个具有良好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的公民,在此基础上,为其未来胜任小学全科教育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综合文化知识基础。为此,通识教育类课程设置要多样化。表现为:从内容上要涉及人文科学知识、自然科学知识、艺体科学知识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再开设相应的子课程;从形式上可以采取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选择的选修课的方式,分散的贯穿于整个的培养模式中。而且,要加强对这类课程开设和考核规范性的管理,以提升学生对这类课程的学习效果,使通识教育类课程真正实现其育人目标。

除此之外,任何一个地方的基础教育都是在宏大的地域文化的氛围中进行,因此,通识教育类课程中还可以加入与区域文化相关联的内容,以提升未来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对地方文化的灵敏度、关注度、熟悉度,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其综合素养。

(2)适当精简学科专业类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指关于某门学科的专业知识,如小学所开设的语文、数学及其它各门课程的专业知识。开设的目的是使未来的全科型小学教师具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底蕴。以往,分科培养模式下的小学教育专业,过于偏重的是语文或数学学科专业课程,造成了这两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过细,过于注重对其学科专业知识的深度挖掘,所占课时比例过大,学分比例过重,这反映出对小学教师要具备的文化素质理解上的偏误。学科专业知识是未来小学教师从事学科教学的知识基础,确实很重要,但是,小学教师尤其是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水平更强调其对小学开设的各门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全面、准确理解和把握,以及如何系统地把学科专业知识传授给小学生。因此,适当压缩精简学科专业课程,实现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科学化,这是建设能够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课程体系的关键。并且,学科专业课程的开设,并非是如中文或数学等专业那样单纯的设置某一学科专业的课程,而是应该综合设置,在此基础上有所侧重。已有的事实证明,将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专业课程开设成中文或数学等的专业课程是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误读,也是使得小学教育专业全科型培养目标流于形式的渊源所在。此外,学科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学科的基础知识,还要根据具体学科的特点,融入学科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

(3)强化教育专业类课程。研究表明,当达到一定水平后,教师尤其是小学教师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与其教学效果不再具有统计学上的相关,而教育专业类知识尤其是教育学、心理学中的知识,则有利于小学教师对小学各科教学过程的合理安排,有利于小学教师对小学学生的因材施教,使其找到一种适合小学学生的方法,采用一种适合小学学生的方式,选取一种适合小学学生的手段,顺利地把各科知识传授给小学学生。并且,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焕发小学学生对知识的热情,激发小学学生进一步探究与学习的渴望,这一点,原本应是非小学教育专业学生从事小学教学工作最欠缺的素养,是使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略胜一筹的唯一砝码。因此,增强重视教育专业类课程的意识,使其学分占比大于学科专业类课程是必要的。

3.建立为农村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的教育见习、实习机制

教育见习、实习是全面检查师范生各方面的素养,培养其独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向能力的转化。由此,建设为农村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全新教育见习、实习机制,是保证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目标实现和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关键的一环。其内容应该包括:

第一,提倡开展全科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活动,使学生全程观摩或参与小学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保证学生有多学科的现场观摩与教学体验以及全方位的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体验。

第二,把农村小学作为教育见习、实习的重要基地,使学生对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真切的认识与体验,这对他们准确把握自己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的角色是一种促进。

第三,加强对见习、实习过程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各种方式取得见习、实习小学的理解与支持,从而保证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多方面的体验;通过制定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的见习、实习评价机制,增强学生对见习、实习的重视意识。由此,真正实现教育见习、实习的目的。

第四,保证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每学期至少有一次教育见习机会,至少有一个学期的完整的教育实习机会。

第五,开展教育见习、实习反思活动,针对小学教育教学现状,引导学生在见习、实习之后全面反思自己的知识、技能、能力,及时发现问题,制定改进措施,以提升小学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

(作者单位:河北保定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