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高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探析
杂志文章正文
高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探析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韩春霞

一、什么是“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导学案”为载体,以教师的侧面指导为主导方向,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师生共同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更加充分地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主导和主体和谐统一,发挥导学的最大效益。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一)叶圣陶的“教是为了不教”理论

叶圣陶认为,教师应“不做逐字逐句的机械讲解”,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习惯养成,注重“相机诱导”。因为知识是教不尽的,只有让学生将工具拿在手里,不断地使用才能练成熟练的技能。在课堂里教授语文,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拥有这样的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

(二)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生的心智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环境的影响,但影响更加深远的主要是其能够独自遵循其特有的认识程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究者,而教师的作用则是要形成一种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只是提供一些现成的知识。

(三)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认为,知识不应该是只有通过教师的传授才能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利用一些必要的学习资料而获得的。学生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不是被灌输的对象和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运用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要把握以下五点: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基本原则就是以学生为认识主体的主体性原则、以“学法指导”为体系的指导性原则、以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为主的创新性原则、以学生心理特点认知特点为基础的层次性原则、以对问题有积极性的探究性原则、以开放包容教学思想和教学设计为主的开放性原则和以学生认知目的为目的的实用性原则。

(二)不同类型“导学案”的编写制作原则

每种“导学案”都有自己的编写原则,如新授课“导学案”则要求由“预习案”“教学案”“巩固案”三个部分组成。而复习课“导学案”则由“复习引导”“知识梳理”“典型题析”为主。

(三)“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素

设计“导学案”是一个创新性的活动,它需要教师有层次地安排内容。一份完整的导学案,应包括教法、学法、情境、问题以及多媒体工具的使用等基本要素。

(四)“导学案”设计的基本程序

首先是研读教材,确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其次是分析学生,弄清什么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哪里会是学生最易出现问题的地方,什么地方是学生知识结构内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而又会出现哪些突发问题和临时解决的方法。

再次是优化资源,备课前应准备好各种资源,网络的、教参上的、优秀教师上课实录、刊物上的文章,等等。

最后是集体研讨,同学科组教师应对各自的“导学案”进行研讨,发表各自见解,确定方法及问题的难易度等是否能够提高学生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共识,从而进一步完善后形成最终的“导学案”。

(五)“学案导学”实施的三个阶段

1.预习阶段

预习是学生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环。教师可针对高中这一阶段语文的学习特点和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单独编制“预习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并自主预习。

2.课堂导学阶段

这一阶段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实施的课堂教学,其主要方式有三种:一是教师在“预习案”的基础上发给学生“教学案”;二是整篇课文的“导学案”已经发给学生,课上只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研讨即可;三是教师不给学生任何指导,让学生根据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自行讨论。而在这其中必须进行适当的引导,或加深问题的深读和难度,或导引问题不偏离教学目标。

3.巩固深化阶段

巩固深化阶段是指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巩固深化,通常可以通过学生自主讲解、学生集体研讨,以及给学生相关资料以进行延伸阅读等方式进行巩固深化。

(作者单位:吉林长春市第一五六中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