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找准阅读拓展点 构建生态语文课堂
杂志文章正文
找准阅读拓展点 构建生态语文课堂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汪加林

依据新课程理念精神,在阅读教学中,找准阅读拓展点,引领学生拓展阅读是提升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为深化理解而拓展

因为文本中呈现的内容距离学生时间较远,容易使学生产生代沟;有时或许因为文本内容说理性强,也或者生涩难懂……学生理解起课文来会有一定难度,此时,教师如能针对学生理解上的困难进行适当拓展,让学生学会和文本“对话”,那么,将会有效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时,文中主要表现了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但是,在实际教学时,有的同学就提出了“鲤鱼也能算作礼物吗,鲤鱼在我看来,只是平常生活中可有可无的肉类食物之一吧?”他的问题很快引起了其他学生的共鸣,由于所处年代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学生又怎能感受到那个时代鲤鱼对于社会大众的真正含义呢?不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将很难从根本上认识到公孙仪的清正廉洁,于是,我向学生延伸了鲤鱼在古代的特殊含义。《史记·孔子世家》“索隐”注云:春秋时期,人们已把鲤鱼作为贵重礼品互相馈赠。到了汉朝。蔡邕有诗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这样一来,学生从鲤鱼的贵重程度上认识到了公孙仪拒收礼物的确是清正廉洁,深化了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认识。

在这个课例中,当学生出现思维盲点,对文本内容认识不全时,教师巧妙的拓展阅读使学生突破了思维的重重阻碍,纠正了学生的片面看法,缩短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认识。

二、为充实留白而拓展

文学作品大都因为有留白而显得有张力,这些留白处吸引着学生去理解,去填补,去超越,这就是文学作品留白的艺术魅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善于运用留白,并且结合文本特点创设出适合的语言环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填补,去描述,那么这些语言将会形成新的阅读材料,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会得到升华。

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作者通过自己在天游峰游览时与一位扫路人的对话以及对扫路人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老人自信、开朗、豁达的生活态度的赞美。其中在课文结尾处有这样一段对话“三十年后,我再来看您!”“三十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这些对话是对扫路人豁达精神的集中囊括,但是,三十年后的情景到底怎样呢?文章到这儿就结束了,在这儿,作者有意的留白就给学生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在教学到这儿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想象一下三十年后他们见面时的情景并说给大家听,这样一来,在学生的想象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结局,但是哪种结局最为合理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基于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反复研究,比较揣摩,进而得出最为忠于原作的结局。

从这个课例可以看出,在文本的留白处让学生展开拓展阅读,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中人物的了解和认识,而且还可以有效充实文本空白,使学生在对比和感受中提升阅读能力。

三、为发展思维而拓展

有些阅读内容存在着一些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的地方是能够充分发展学生思维,引起学生争论和争议的地方,在学生对文本内容的争议点上拓展,不仅可以充实文本内容,增强教材的吸引力,而且在学生争议、讨论、较量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发展。

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文时,文章这样描写了刘备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从而表现出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在教学时,有学生认为“诸葛亮架子太大了,装聋作哑,太不礼貌了。”有学生认为“这是诸葛亮故意在考验刘备,看他是否是真正的重用自己。”在学生之间意见僵持不下的时候,我向学生展示出了诸葛亮助刘备打胜仗的一些图片文字资料,在资料播放完毕以后,我又让学生思考:结合刚才的图片文字资料,请你仔细思考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刘备,作为一名丞相最重要的是什么?在教师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的思维大门被打开,认识到了刘备的诚心是诸葛亮辅佐他的必要条件之一。

在阅读教学中,有时会出现学生思路受阻或者思路狭窄的现象,结合文本内容,教师如能适当进行延伸拓展,则可以使学生突破思维的屏障,对文本的理解更深上一层楼。

阅读教学任重而道远,教师找准阅读拓展点引领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拓展阅读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如何进行拓展阅读,就需要师生心灵的共同参与,思想的交流碰撞,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生态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盐城市响水县老舍中心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