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在细读中读出语文味
杂志文章正文
在细读中读出语文味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仲海燕

读是学生走进文本、理解文本、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这已经成为教师的共识。近年来,“细读文本”也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推崇,这充分表明教学正由当初的重“形式”向现在的重“实效”转变,语文教学改革初见成效。教师该如何引领学生借助“读”这一手段走进文本,借助“细读”理解文本?

一、熟读开路——文本细读的前提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不读熟不开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这篇课文之前,我利用备课的机会就把课文读了好多遍,直到觉得自己已经读熟了为止,做到心中有课文,这样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当好一个“导游”的角色,为“游客”引路,指点迷津。在教学第一课时时,我就给学生提出了明确而又“轻松”的要求,即本节课的任务就是一个“读”字,把课文读熟,比一比,看一看谁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当然在读书的过程当中如果有什么疑问也可以写下了,但不必急着从书中寻找答案。这个看似简单而轻松的要求让学生偷偷一乐,阅读的兴趣自然浓了。教师再通过组织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把课文读熟,课文中的生字词也自然得到了解决。这种纯朗读的教学,让学生心中负担大减,就能把精力集中在课文朗读上,读书的效率自然高了,为下一阶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细读文本铺好路。

二、核心问题——文本细读的脉络

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有一条明确的能够贯穿全文的脉络,一节好课也应该如此,这样才显得中心明确、浑然一体,不致支离破碎。阅读课就是要引导学生从众多问题中提炼出核心问题,并以之作为一节课的脉络贯穿全课,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

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文时,我利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打开细读文本、理解文本的钥匙:“请你们从中选出一个最大的疑问与大家交流”。有了前面的熟读课文作铺垫,马上就有学生提炼了本课的核心问题:小骆驼一开始为什么感到委屈?最后又为什么感到自豪了呢?我就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次走进课文潜心细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喷着响鼻”“多难看”读出小红马嘲笑的语气,抓住“挺”字边读边想象小骆驼委屈的样子。

这个核心问题就像珍珠项链上的线把整篇课文串联起来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也把课堂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了,既便于学生潜心细读,在每个细节处徘徊、品读、感悟,又便于学生由表及里地体会到小骆驼由委屈到担心、再到自豪的心路历程,进而理解“看一个人不能只看它的外表,更要看它的用处”这一深刻内涵,把品读细节和整体感悟巧妙地结合起来,整节课显得浑然天成。

在阅读教学中,每节课只要能引导学生抓住一个核心问题,就能让学生在阅读时找到方向,思考时看到目标,也能避免课堂上过多问题的出现而干扰学生的阅读和思维。

三、揪住重点——文本细读的根本

有些老师认为文本细读就是要把课文读细,于是抓住课文里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不放,结果导致处处华而不实,得不偿失。其实细读文本要做到有取有舍,揪住重点词句进行反复品读。

教学《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一课,读“沙漠旅行”这部分时,我引导学生寻找最能体现小骆驼担心的词句,同学们马上读到“望着无边无际的沙漠,小骆驼担心地问:‘再走下去,我们饿了怎么办呢?”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最能体现小骆驼自豪的词句,学生就能抓住“我们的”“那么大”“应该”等词儿读出小骆驼自豪的模样。在此基础上,我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假如小骆驼再次遇见了小红马,小骆驼会怎么对小红马说?请你把小骆驼心里的想法大声地告诉小红马吧!”,再次体会小骆驼自豪的心理,为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奠定了基础。

揪住重点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在读后想,在想后说,在说后再读,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可以透过文字表面,体会其背后深藏的内涵。

四、朗朗书声——文本细读的音符

文本细读的根就是读,文本的内涵就是在读中生根,在诵中发芽。古人从“浪淘风簸自天涯”中读出了豪情壮志,从“人有悲欢离合”中读出了绵绵情思,由此可见朗朗书声是文本细读最美妙的音符。

课堂上的琅琅书声不绝于耳,有初读,有熟读,有细读,有分角色读,有比赛读。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环节,教师带领学生扣住重点词句,深入文本情境,触摸人物心灵,再把自己最深的感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文本细读让语文教学充满语文味,带来的无穷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县城东镇西场小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