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站|会员中心|保存桌面|手机浏览

《教书育人》杂志

杂志等级
    龙源收录, 维普收录, 万方收录, 知网收录,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
本刊往期
站内搜索
 
友情链接
  • 暂无链接
首页 > 杂志论文 > 试论学生价值意识的完善与发展
杂志文章正文
试论学生价值意识的完善与发展
发布时间:2018-12-03        浏览次数:44        返回列表

杨春霞

人与社会的关系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索取与回报,其中蕴涵着一条被弗洛伊德称为“自我实现”的弹性规律。对此的投入与执着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越来越成为人们主体意识所向往的成功阶梯,越来越成为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因……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只有学生自己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价值、生活目标、主体地位,真正发挥自己的潜能,他们才可能自主地去生活学习、创造价值、实现价值。新课程理念下在关注学生主体意识提升的同时,更要关注主体意识的价值渗透和价值评价。

一、价值渗透是学生主体意识提升的核心环节

主体意识是指作为活动主体的学生对自身主体地位,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它包括学生的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而贯穿其中的便是价值意识,价值意识作为与人的主观世界相关联的人的需要、利益、动机、目的、兴趣与爱好的意识,是主体意识的核心内容。价值意识不是简单的有用与无用的划分,而是一次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和追问。价值渗透的最终目的是使一个人在具有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自觉遵守社会规范,有义务感和责任感等自主品质的形成过程中具有自己的价值尺度。特定时期(青少年)的价值渗透便显得尤为重要。首先价值渗透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自我实现的愿望。其次,价值渗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再次,价值渗透能够长远地规划主体意识。最后,价值渗透的层次性可以兼顾主体意识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冲突。

二、价值渗透和价值评价是学生谋求自身发展的特殊过程

主体的发展过程决定价值渗透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发展体系。首先,价值渗透在学生青少年时期具有几个层面的内容:它包括对学生进行人生意义方面的终身价值目标的渗透;包括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方面的情感、意志、责任等价值观念的渗透……因此,价值渗透可以形成由长远价值到切近价值,由社会固定的集体价值到个人发展的个性价值,由自身需要价值到从业发展前景价值等立体的价值体系。同时价值又要和人的自身个性发展以及社会的道德价值要求发展紧密结合,同时受生产力的制约社会各个行业中对价值的认可程度的不断变化决定价值渗透、价值评价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是个体将社会现实内化和自主反思、整合、发展的过程。

其次,价值渗透和价值评价是学生主体意识生理、心理的双向发展过程。主体意识的价值需求不仅与特定的社会历史需求有关,还与个体的生理、心理因素分不开。从具体过程来看,人的发展没有一个阶段不浸透着人的动机、目的、兴趣、情感、爱好等价值因素。价值渗透在对自我意识的激发方面更多的是通过自身体验和榜样鼓励等方法完成的,自我体验是顺天致性的过程,没有人在未体验前能完全断定自己的感受,过程是最好的价值渗透,而榜样则是自身的一次有价值的提升。

三、学生主体意识的价值渗透、价值评价的方法要灵活多样

学生主体意识中的价值渗透、价值评价并非通过简单的告知、讲解所能完成。而更多是在过程中通过体验达成。例如,“学贵为疑”的价值渗透、价值评价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坚持置疑的训练和鼓励,既有因解疑而实现人生价值,通向成功的典范,又有生活中的具体例子,还有学生感兴趣的社会职业中对置疑素质的要求……将价值体系渗透从学生的现在延展到学生的未来。

教师还可以在引导学生对是非曲直的判断中渗透价值观念。如对学生习惯养成方面的评价,常常是学生已知的,为什么主体意识中明知还错呢?这主要是价值评价体系的不完善造成的。学生主体意识中的价值渗透意味着:主体意识不仅是一种客观的与逻辑的选择,而且在其本质上还内蕴着人自身的价值选择和人类的价值选择。常常有学生不能区分价值对自身、社会的利害关系,没能对自身的主体意识进行很好的价值评价造成了明知故犯的错误,而教师常常认为学生是故意的,进而加以批评,学生对别人的不理解又会引起心理的症结。此时教师最好先肯定学生对主体意识的价值评价,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在耐心的判断、分析中帮助学生达成对新的价值观念的认可,完成价值渗透的同时也便完成了新的价值评价的构建。

价值观念的渗透和价值评价体系的构建是学生主体在满足个人需要、获得生存利益、激发创造动机、树立生活目标、培养兴趣与爱好的决定因素。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决定人的生命质量的高低不同,决定人类发展进程的快慢不同,决定我们的社会体制的人性化的提升不同。

(作者单位:吉林实验中学)endprint